本是猪肉消费淡季,肉价却连连暴涨;该是原油消费旺季,但油价狂跌不止。这种反差令市场“头疼”,因为猪肉与原油是与物价息息相关的“指标商品”,它们的涨跌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若情况持续下去,物价水平最终会走向何方? 内需、外需不足,进口、出口下降,通缩阻碍着中国经济稳健增长。今年以来,政府利用宽松货币及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抗通缩”,目前通缩压力已显著缓解。但须警惕的是,大宗商品“崩盘式”下跌仍可能引发全球通缩压力上升,进而波及中国。 尽管7月份CPI在猪肉“维稳”涨价下有所回升,但一些机构人士称,政府有必要继续保持政策宽松度,以引导名义GDP增速回升至较为理想的水平,在较稳定的增长率和通胀环境下,将更有利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与再平衡,并为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 猪肉“维稳”CPI 近期,经历了近两年半跌势的猪肉价格迎来反弹,特别是从3月中下旬开始,猪肉价格大幅反弹,4个月来累计涨幅超过30%。中国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生猪平均出栏价格为每公斤13.36元,同比上涨3.3%。到6月底,全国300家大型养殖企业生猪平均出栏价格为每公斤15.29元,比3月份价格最低点上涨了24.9%。 由于关系到百姓的菜篮子,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猪肉价格涨跌备受市场关注。作为肉蛋奶中比重较高的部分,肉价的剧烈波动会对相关食品价格形成影响,进而影响CPI。 芝华数据研究员姚桂玲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大部分地区猪肉价格快速大幅上涨,主要受供应下降影响,从3月中旬开始,主要产销区生猪供应量维持在正常水平以下,在供应基本面偏少的情况下,养殖户压栏也一直在正常水平以上,推升猪价大幅上涨。 姚桂玲指出,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来看,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回升,其中餐饮收入今年以来同比增幅较去年明显上升,3-6月保持稳定增长。屠宰场销量3-5月份偏稳调整,6月份小幅增加,整体来看,消费转好对猪价利好。 实际上,自今年3月份起,目前已进入新一轮“猪周期”。“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处于生猪存栏量缩减导致肉价上涨的阶段。 每隔三四年,“猪周期”总是如期而至,让消费者和养殖户“几家欢喜几家愁”。由于几年前猪肉行情不错,2011年时,养殖户利润颇丰,正是由于行情火爆,生猪养殖一哄而上,供大于求的局面也由此形成。而随着供求关系的逆转,肉价开始走低,养殖户出现亏损。数据显示,2014年养殖户平均养一头猪要亏100元左右,不少地区生猪养殖场上演倒闭潮,最终把全国生猪存栏量拽至近年的历史低位。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8月4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也表示,总体上看,此轮生猪价格上涨是对近年大幅下跌的一种市场修复行为。目前,我国生猪存栏还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市场供应不会出现明显短缺。 根据芝华数据调研数据显示,在全国近2000个中小养殖场户中,虽然7月能繁母猪、仔猪、总存栏仍然大幅下降,但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1.5%,仔猪存栏环比增加0.1%、育肥猪存栏量环比增加2.6%、生猪总存栏环比增加1.9%。这意味着,猪价大幅上涨,养殖户补栏积极比较高,7月份后备母猪存栏数量依然在增加,而且前期后备母猪陆续转正生产或待产。 对于近期猪肉价格的上涨,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认为,它将对CPI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农产品价格表现周期性强,更容易受到厄尔尼诺等天气影响,因此随着生猪存栏量的下降,猪肉价格上涨会带动上游猪饲料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会传导至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不过,华创证券认为,即便“猪周期”持续发力,猪价上涨也存在天花板,目前存在多品种类可代替性肉类,国家调控也会发挥一定作用,猪肉价格上涨不会引起CPI同比大幅回升,2.5%是下半年CPI同比上限,物价尚不构成对货币政策的强制约。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7月份C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1.6%。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同比涨幅有所扩大,其中,猪肉和旅游价格上涨是CPI环比上涨的主要原因。由于前期猪肉价格较低,养殖户积极性不高,生猪存栏量减少,猪肉供应紧张,价格连续第三个月恢复性上涨,7月份环比上涨9.9%,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3个百分点。 中金公司发布最新报告称,考虑到消费品价格回升较快而制造业通缩压力增大,猪肉的价格上升或是下降,不是每次都会传导到其他食品,且CPI与猪肉价格的周期并不总是一致,随着货币扩张速度的加快,总需求的复苏可能体现为供给面较好的行业产品价格率先上升。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