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程曦)欢快跳跃的节奏,时而舒缓、时而遒劲的舞姿,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2月9日,2017年贵阳市“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暨花溪区春节民族民间歌舞大联欢活动在花溪公园音乐广场举行。来自花溪区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的21支文体队伍同台竞技,载歌载舞各展风采,舞出了幸福感,舞出了精气神。现场近千名市民群众欢聚一堂,共度佳节乐开怀。 来自花溪区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的21支文体队伍同台竞技,载歌载舞各展风采 平均年龄五十多岁 “我们越跳越年轻” 下午两点,《快乐苗娃》、《欢乐草原》、《芦笙舞》等节奏欢快的舞蹈拉开了大联欢活动的序幕,精彩纷呈的演出,展示了花溪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文化,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色彩。 62岁的吴晓秋是舞蹈《欢乐草原》表演团队“山水蝶韵舞蹈队”的领队。因为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退休后,吴晓秋跟着邻居开始跳广场舞,这一跳便再也停不下来。 “近些年,由省、市、区举办的百姓健康舞蹈大赛越来越多,我想着组织姐妹们成立舞蹈队参加比赛,找点乐子,还能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舞蹈队成立至今,几乎所有的舞蹈都是我自己编排的。”吴晓秋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也是半路出家,为了带领姐妹们跳好舞,无论在电视上或者生活中,但凡看到有舞蹈表演,吴晓秋都会情不自禁地仔细观看,以便自己编舞时借鉴学习。 “山水蝶韵舞蹈队”平均年龄五十多岁,去年代表贵州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如今,“山水蝶韵舞蹈队”共有十五个固定队员,平均年龄五十多岁,其中最小的何萍今年也有47岁。 别小看这支“阿姨舞蹈队”,在2016年全国中老年人百姓健康舞蹈大赛上,“山水蝶韵舞蹈队”代表贵州参赛获得了一等奖。 “总决赛在青岛举行,当时我们跳的是贵州的苗族舞蹈,很多人看到我们穿着少数民族的盛装,跑来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都特别骄傲地说:‘我们从贵州来,穿的是苗族服饰。’”舞蹈队队员黄雪萍回忆,当时还有一个外国人,冲着她们说:you are beautiful!“以前跳舞只是业余爱好、锻炼身体,没想到我们还能把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挺开心的。” 云顶小学的学生人人都会唱苗歌 学生人人都会唱苗歌 “希望他们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要说参赛队伍中最有气势的,那就是《苗乡飞歌》的表演团队,93人浩浩荡荡的登上舞台。其中,52名演唱者都是花溪区高坡苗族乡云顶小学的学生,为学生们伴奏的41名芦笙演奏者是高坡乡当地的村民。 “2016年,高坡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学校每周都专门设两节课,请当地的苗族歌王到学校教学生唱苗歌。”云顶小学语文教师蓬勃告诉记者,如今,云顶小学的学生人人都会唱苗歌。 十岁的唐雨轩是云顶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看着记者手里的相机,小姑娘朝镜头笑了笑。当记者询问她会唱几首苗歌时,小姑娘“傲娇”地说:“我会唱三首!在家里我经常给妈妈唱歌。” “高坡乡是一个苗族乡,希望通过教学生唱苗歌、跳苗族舞蹈,让学生们从小感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蓬勃说。 现场近千名市民群众欢聚一堂,共度佳节 展现多姿多彩民族文化 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21支队伍共带来了24支舞蹈。每一个舞蹈,都是经过精心的排练和准备,每一件服装,都洋溢着喜庆,每一个表演者,脸上都露着灿烂的笑容。精彩纷呈的表演,让全场观众感受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家住花溪区农院附近的郑兴柱领着妻子、女儿、孙子孙女儿一家八口人来观看演出,“看了今天的节目,使我对花溪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能多看到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在娱乐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一下本地的民族文化。” 此次大联欢活动还邀请了专家,通过舞台形象、表演水平、台风等对每个节目进行现场评分,最终,高坡乡的《苗乡飞歌》、阳光社区的《山路银河》和贵筑社区的《锦鸡在飞》获得了本次活动一等奖。 颁奖过后,所有参演人员手拉手围在一起跳起欢快的舞蹈,大联欢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圆满落幕。 “民族民间歌舞大联欢已经成为花溪区老百姓最喜爱的一个品牌文化活动,这个活动具有浓郁的地区特色,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花溪区文化馆有关负责人说,活动不仅调动了全区人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
相关阅读:
- [ 02-10]【网络媒体走转改】听技术大“咖”聊聊能源环保那些事儿
- [ 02-10]【网络媒体走转改】科技创新带动能源转型 工业废水“零排放”将不再是神话
- [ 02-10]【网络媒体走转改】最美志愿者曾凡娣:行善不为名 助人为乐22载
- [ 02-10]【网络媒体走转改】小小人工晶状体,折射的却是大写的“中国骄傲”
- [ 02-10]【网络媒体走转改】动图报道丨一个创新型民营企业的光明使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