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环保谣言为啥满天飞 内蒙古风电偷走北京大风导致雾霾,地沟油比砒霜要毒100倍,石油焦是雾霾罪魁祸首……面对这些“论断”,非专业人士可能都会莫衷一是,有些人就稀里糊涂地相信了。其实,这些都是谣言。 谣言年年有,这些年特别多,环保领域也不例外,而且涉及方方面面。 环保谣言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这么有市场,该如何遏制其传播?记者采访了各方专家。 谣言刺痛公众神经 对环境问题的强烈关注,与环保专业性结合,易形成“社会流瀑” 什么是谣言? “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途径传播的言论,就是谣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说,谣言最根本的一个特点,是不符合事实。在传统社会中,谣言通过人与人口耳相传,一传十十传百。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谣言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传播效率的飞跃,传得快、传得远,这是过去所有传播方式所不具备的。 “环境问题复杂多变,涉及多个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遇到突发事件,又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就会产生种种猜测,很多猜测似是而非、不胫而走。有些谣言影响有限,但有些谣言就会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有些谣言有指向性,比如雾霾相关的谣言,还会影响环境治理,危害不容小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唐杰认为,谣言可能带来两个层面的危害:一是侵害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合法权益;二是影响经济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煤炭平均含硫量1.4%,进口高硫石油焦含硫高达5.5%—7%。烧石油焦,每年向大气多释放了30万—50万吨硫磺,这不雾霾才奇怪呢。”前不久,一篇题为《雾霾真相——进口高硫石油焦》在互联网铺天盖地传开,文章将矛头对准石油焦,似乎石油焦是雾霾的罪魁祸首。 随后,情况发生反转,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有关负责人表示,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作为石油副产品的石油焦在中国产量很低,使用量也非常有限,把石油焦当作雾霾罪魁祸首的论断,既不准确也不符合实际。那篇文章是彻彻底底的谣言。 类似环保谣言不在少数。去年“六五”环境日,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发布十大环保谣言,涉及雾霾、水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电磁辐射等多方面。看到权威辟谣释疑后,估计很多人都有恍然大悟之感。这些谣言都曾甚嚣尘上,刺痛公众的神经。 “环保谣言满天飞,说明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强烈关注。这种强烈的关注,与环境保护领域本身的专业性一结合,心理学上的‘社会流瀑’效应就显现出来了。” 唐杰说,一旦有人相信谣言,接着相信的人就越来越多,形成像瀑布一般的强劲态势。 环保谣言还有个特点就是多次传播。比如,“核雾染”是几年前的老谣言,可是在2015年到2016年秋冬重霾发生时,又重新传播开来。这说明,公众在污染事件发生时的焦虑是谣言传播的“沃土”。 怕受害但缺常识,令谣言甚嚣尘上 一个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谣言就传播得越快、越广 著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话:“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谣言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传播如此迅速? “谣言的产生既可能是有人刻意编造,也可能源自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部分遗忘、错误记忆、误读,或者掺杂主观信息。刻意编造谣言的人,可能有经济利益、政治意图、打击报复他人等动机,也可能有个人炫耀等心理因素。”唐杰说,谣言大范围传播、影响舆论并产生显著社会影响,需要一定条件。 匡文波告诉记者,有一个谣言传播公式:谣言=重要性×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谣言的传播速度与事件的重要性、事实的模糊程度以及谣言受众的批判能力密切相关,一个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的时候,谣言就传播得越快、越广,其危害也就越大。 某一事件发生后,查清真相需要一段时间,但公众急于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失语的这段时间内,互联网就会成为谣言产生的温床和散播的加速器。真相只有一个,谣言却可以变身为多种版本传播。“拿雾霾来说,雾霾是怎么产生的,众说纷纭,不仅许多民众不明白,专业人士亦无定论。因为专业性太强、模糊性高,绝大多数人不了解,这种情况下雾霾的谣言满天飞是很正常的。” 匡文波说。 2011年3月,日本东海岸发生大地震,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谁也没想到这起核事故竟然在中国引起一场抢购风波。“食盐中的碘可以防核辐射;受日本核辐射影响,国内盐产量将出现短缺。”受这两条消息的影响,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很多地方食盐在一天之内被抢光,还有商家借机抬价,市场秩序一片混乱。有关部门多方组织货源,保障食盐供应。事后,两条消息也被证实是谣言。 “很多人意识到辐射会带来环境问题,但对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健康危害,了解得还不够,容易轻信谣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主任朱忠军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仅有6.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前不久发布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较低,每100个居民中,仅有不足9人具备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公众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下,意识到污染的危害,但对相关知识、常识了解还远远不够,导致谣言甚嚣尘上。”朱忠军表示。 |
相关阅读:
- [ 02-16]中国长江以北出现大风降温 暂别雾霾天
- [ 02-16]美媒称雾霾在华催生古怪抗霾“神器”:口罩内置风扇
- [ 02-15]小区物业强制禁办托管班 孩子在雾霾天里吃凉饭
- [ 02-14]英媒:中国要求三条污染沿线20市联动减排抗雾霾
- [ 02-09]北京等大城市雾霾问题受各方关注 国土部回应
- [ 02-09]专家称中国对雾霾与健康关系研究起步晚 缺乏系统性
- [ 02-04]节后雾霾因何又“露面”?
- [ 01-27]法国著名政经记者:中国采取有力措施对抗雾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