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物频现 一派古韵繁华 除了书画,剧中的服饰设计也是诚意满满。整体的服道化融入了刺绣、缂丝、绒花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贯穿整部剧的非遗元素极具匠心,甚至有人说,这就是一部非遗文化长卷。 清宫戏自然离不开清宫服。一件古代的服饰,便是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光是剧中最普通的宫女服,就不知用了多少种绣法。从传统的京绣、宫廷绣,到缂丝、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全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绣工纯手工缝制。京绣又称为宫绣,有严格的艺术审美标准和规范。构图、用料、针法都有固定程式和规范。绣的方法上讲究慢工出细活,绣品需平、光、齐、韵、和、顺、细、密;图案精细秀丽、形象逼真,内容上要求“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除了各种刺绣,剧中还还原了2000多年历史、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的宫廷缂丝手艺。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禧攻略》还请来了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作为指导。连妃子们所用缂丝团扇,也仿制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团扇。太后所握团扇仿制清朝纱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高贵妃所用之扇,则仿制清朝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绣坊里的织布机、缂丝机、刺绣的架子都是货真价实,一走进去,仿佛就回到了那个年代。 除此之外,宫中女子冠帽上的绒花也值得关注。《延禧攻略》中按照史实,富察皇后平日节俭,用通草绒花作为日常头饰,“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后宫也纷纷仿效。小小的绒花,其谐音“荣华”,寓意吉祥如意,是南京传统手工艺品,又被称为“发髻上的南京”。2006年就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剧中的绒花头饰,正是绒花工艺大师、“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赵树宪,参照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手工所制。因其手法特殊,以蚕丝染色成绒,再用钢丝勾条,直到现在都无法机器生产,只能以纯手工制成。 除了这些传统工艺,剧中还有昆曲、打树花等传统艺术。尤其是流传于河北蔚县的古老社火“打树花”,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曾在BBC纪录片《中国新年》中惊艳了世人。勇敢的铁匠们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 代代传承有序 浙江非遗亟待活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的宝藏,民族的瑰宝,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浙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据统计,全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10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7项,传承人122名,省级非遗项目788项,传承人1215名,数量均位居各省之首。 自2007年至今,国家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的五批共3068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我省共有196人入选,总人数位居全国第一。今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杭州老字号5名传承人入选,他们分别是张忠尧、孙亚青、邵官兴、李明焱、俞柏堂。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传承人动态管理机制;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提升传承能力;组织开展“对话传承人”系列活动,增强传承人创新意识和能力;推进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积极为传承人搭建平台;开展传承人服务月活动,营造尊重传承人、支持传承人、服务传承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和激发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动文化浙江建设。 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直观的文化印记,也是一个地方体现个性与延续活力的所在。作为全国“非遗”保护工程的综合试点省,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但创造了非遗普查的“浙江模式”,而且造就了连续5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数排名全国第一的“浙江现象”。浙江在全国非遗保护传承中形成更多的“浙江经验”,也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让非遗代代相传。(记郑成航孙乐怡) |
相关阅读:
- [ 08-23]《延禧攻略》《如懿传》女主原型与清东陵地宫人物的“前世今生”
- [ 08-23]《延禧攻略》越南盗播 国产古装剧正版“出海”,难!
- [ 08-22]《如懿传》与《延禧攻略》 一段历史两种演绎多面评价
- [ 08-16]《延禧攻略》隐藏了多少“非遗”文化?
- [ 08-10]《延禧攻略》热播:非遗与爆款电视剧的互相成就
- [ 08-09]《延禧攻略》大女主靠反套路逆袭 成今年最热古装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