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深处》惠女服饰
2019-05-07 15:52:53 来源: 责任编辑: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惠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是中外人类学、民俗学专家关注的课题。其来源有种种传说,仍然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惠女服饰是惠安女在长期生活、生产劳作过程中,不断汲取其他族群的服饰因素,并与当地的社会习俗和生活、生产需要息息相关的。 惠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惠安女的黑纱、头巾还有点像穆斯林的装束,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蕃商云集,其中就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客商,至今,惠安尚存有一个回族乡。逢年过节时,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这类似古代百越族的族徽或图腾,这或许证明了惠安女与百越族也有着某种联系。有人考证认为,惠东人群是古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是闽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崇拜对象,惠安女服饰因此在服饰色彩上蝴蝶般的艳丽华贵,集中体现在蝴蝶图形的种种纹样及头饰中的蝴蝶造型等。也有人认为,从少数民族服饰和惠女服饰的比较,惠女服饰的主流是源于南蛮集团的“苗瑶系”。还有学者考证认为,崇武人种有蒙古族血统,所以惠东妇女的服饰颜色有蒙古族喜爱的颜色——绿色、黑色、蓝色,如澄江汉族包头巾等。众说云云,但无论是如何,各民族同属中华大家庭,服饰民俗必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谁先谁后早已分不清了。 关于头饰,有说来源于明代抗倭,包头巾不露面是为了便于战斗,头插铁制的剑形簪钗是用以杀敌和保持名节,穿戴黑黝是便于夜袭敌人等等;也有说来源于唐五代开闽王王审知的妃子黄厥,即惠安籍的“臭头皇后”的装束。关于头巾来历的种种说法,既有史实又有传奇色彩,耐人寻味。最可靠的说法是1958年开始修建惠女水库时,在当时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穿着传统服饰的惠安女不得不学习其他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而且惠东地区临海风大,过去没有植树造林,一起风,天地混沌,飞沙滚滚,打得行人脸上火辣辣,所以,裹头巾以防风沙,因生活和劳作的需要而沿袭了下来。另外,惠安女手臂上所戴的银镯和腰间佩带的银链,相传是母系社会解体时女人被男子所锁铐的象征,据惠女服饰和惠女婚俗考证,惠东地区仍保留有史前时期母系社会的痕迹。关于惠女服饰的衣长仅及脐位,肚皮外露,这里也有个传说: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把上衣裁短以便让银腰带显露出来。此后,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下来。 综上,惠女服饰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特征于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可以说是古代闽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饰民俗产物,是研究闽越文化传承变迁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贵文化遗产。 |
相关阅读:
- [05-07] 观电影《海门深处》,品朴素之美
- [05-05] 伤感悠远的大海情怀——《海门深处》观感
- [05-05] 五四青年节:“海门深处”的年轻人
- [04-30] 《海门深处》阿珠跳潭花絮
- [04-30] 心系古城,情系福建 —《海门深处》观后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