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军号》:与红色历史的深情对望 8月1日在全国上映的《古田军号》是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倾情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影片取材自古田会议前后的历史,以红军少年小号手的视角,讲述1929年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达闽西后一段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真实再现了青年革命领袖带领新生的人民军队,在绝境中历经艰难探索真理,开辟革命成功之路的非凡历程,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相比以往的红色革命题材电影,《古田军号》力求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全景式地再现当年的古田会议,在故事题材选取、人物性格塑造和历史矛盾表现等层面都实现了新突破,是一部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气派的革命史诗,同时也具有传统主旋律电影少有的“大银幕气质、大银幕视听品质”。 由陈力导演的新片《古田军号》继《血战湘江》后在选材上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古田会议精神,领悟人民军队建设的真谛,对于保持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从艺术表达来看,影片立足于政治智慧、艺术智慧,突破传统主旋律的表达方式,以时代化、现代化的视角、青春化的语境再现那段燃情岁月,可以说是一部与历史深情对望的电影。电影用红军少年小号手的视角来勾连90年前后的中国时空,将历史融入新时代语境,实现了艺术创造上的现代化转化。同时,为了给年轻观众更多的代入感,影片在故事架构、人物塑造、艺术表达方面都呈现出“年轻态、青春态”,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守正基础上的大胆创新。 《古田军号》在革命叙事和戏剧矛盾设置上独具艺术匠心、艺术智慧。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宏大叙事不同,影片从个人化视角出发,见微知著,以红军少年小号手视角为基本结构串联历史与当下,并运用蒙太奇和旁白紧凑连接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与回忆情节,其间遍布富有表现力、艺术内涵的细节意象,如代表红色意志传承的军号,象征齐心协力的板凳,以及军装、军徽等细节处理均充满了情感深度。 相较于主旋律影片观众已经熟悉的老面孔,相较于过去主旋律电影中有点机械、刻板的领袖印象,《古田军号》选择了一批充满热血的青年演员来演绎革命领袖的青春奋斗史,给观众带来富有冲击力、感染力的新鲜感。可以说,《古田军号》在领袖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效、有力地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的机械刻板,使得影片具有某种“青春偶像剧”的气质,可以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实现良性互动并且达成“最大公约数”。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古田军号》也没有陷入历史事件和会议场景的再现,而是从人物性格的基本逻辑出发折射历史时代。影片聚焦领袖人物间的思想交锋,精准把握人物基本特质与日常细节的同时,突出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避免脸谱化与概念化,饱满而立体地呈现了几位伟人青年时期的风貌。原则性极强的毛泽东、果敢倔强的朱德、谦和又坚持党性的陈毅、处事刻板教条却富于牺牲精神的刘安恭,四位主要角色的性格各异却有相同之处,即对于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磊落襟怀。正是这种人物共性,形成了影片戏剧矛盾的核心,即经过激烈冲突后,形成思想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和行动上的紧密团结。对这种矛盾冲突的把握,是历史史实、角色性格和艺术创新三者的逻辑统一。 当下,中国电影如何实现对红色题材电影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艺术创新和突破,一直是整个电影业界关注的深层命题。《古田军号》通过年轻态、青春态的创作姿态,彰显青年领袖的革命激情,带领年轻观众走近九十年前的峥嵘岁月,感受老一辈革命家激情燃烧的革命初心与坚定信仰,是红军精神跨越时空的红色传承,也是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的精神召唤。如同古田会议精神在新形势下对中国强军目标的精神激励,《古田军号》无疑也是中国电影强国建设、具有高峰品质气质的标志性作品。 (作者:饶曙光,系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