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体育 > 精彩图片> 正文
分享到:

母亲节的体育之问:怎样造就更多“妈妈选手”?

2022-05-10 09:23:25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薛逸群  作者: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随着母亲节的到来,体育圈的“妈妈选手”重回大众视野。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妈妈选手”?如果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女运动员不用在生育和事业之间二选一,还可以做些什么?

生娃是个“精密工程”

2017年全运会后,里约奥运会女子蹦床铜牌得主李丹退役生子,2019年复出备战东京奥运会。回想起来,李丹坦陈“当时的想法过于天真了”。她没有想到身体能力在产后下降了那么多,因此“每天都像拼命三郎一样练”。结果,训练量一上来,她就发40度高烧。她觉得如果能提前多了解一些生育带来的身体变化,或许恢复能更顺利些。

2017年天津全运会,李丹在完成动作后庆祝。 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而跆拳道选手吴静钰的产后恢复则是从练走楼梯开始的,前两个月都没上对抗,“生完整个身体都散了”。

“运动员产后要先把身体调整到正常状态,再进入项目的训练。”北医三院妇产科主治医师侯征说,“普通产妇一般选择哺乳到孩子一岁,所以产后一年恢复到产前水平就算很不错的。”

但顶尖运动员的时间是宝贵的,所有计划都围着奥运会转。怎么在四年的周期里完成怀孕、生产、恢复、复出并且达到顶尖竞技水平的全过程,需要运动员本人的强大意志,也需要家庭、教练和医疗团队的配合。李丹的丈夫一个人带孩子带了一年多,吴静钰甚至连女儿的疫苗本放在哪里都不知道。她们的团队也都在用营养、运动康复等各学科知识帮助她们回到赛场。

1  2  3  4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