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发展合力——专家学者谈宏观政策

2023-01-05 15:43 作者:韩秉志整理 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这意味着,2023年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强调加力提效。

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多年,更要强调政策的优化,通过优化来加力提效。从总量上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支出强度毫无疑义应该扩大,但扩大并非无限,财政支出扩张需要同时密切关注财政风险。在财政收入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财政支出的扩张必须有限度。

积极财政政策更要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财政赤字率的确定一直是个难题。2020年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确定的财政赤字率为3.6%以上,这样的赤字率水平前所未有,且突破所谓3%警戒线的约束。这个指标向上敞口,是在财政收入很不确定情况下定的指标,疫情一旦稳定下来,财政赤字率就会向3%左右回归;2021年财政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2022年财政赤字率确定为2.8%,更是低于3%,这体现了财政可持续性的要求,也给后续财政政策留下了空间。2023年尽管有各方面的困难,财政赤字率仍安排在3%左右较为适宜。考虑到2023年经济增长率有很大概率高于2022年,财政收入的增速将快于2022年,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支出强度的适度扩张,并不需要太高的财政赤字率作为支撑。

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要考虑一般公共预算的财政支出强度,而且要统筹考虑其他子预算的支出强度。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需要重点考虑,特别是专项债券资金所形成的投资。新增专项债规模2021年和2022年均确定为3.65万亿元。2022年专项债实际发行规模略有增加,适应了现实需要。为更好地发挥专项债的作用,需要做好专项债项目投资的启动工作。现实中,一些地方专项债项目储备明显不足,既影响项目启动,又对未来专项债的偿还留下隐患。因此,对于地方来说,地方债结构亟待优化。从统筹风险和发展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地方债结构中一般债的占比。

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要特别重视市场活力的释放,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困扰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的因素之一是资金。财政贴息,可以四两拨千斤。财政贴息手段用得好,可以引导市场投资,激励民间投资。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支持市场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合力,对于市场信心的恢复和加强也是有利的。

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要和财政的正常运行紧密联系起来。没有正常的财政运行,没有扎实的财政工作作为基础,财政政策的作用就无从发挥。考虑到近年来地方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很有必要。要特别关注那些财力较为短缺的地方,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这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没有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就不可能有基层政府治理的现代化,不可能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更要注意通过财政资金注入的方式,让基层政权正常运行。(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整理)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总监庞溟: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这意味着2023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健、松紧适度的节奏,继续保持精准发力、协调配合。

精准有力,强调的是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结构精准和总量有力的双重功能,更高质地、更有效地、更强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市场主体和居民部门。特别是在延续货币政策稳健基调的前提下,更为侧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部署、使用、加力,以便于货币政策、流动性投放、信用传导更为精准、高效、科学,做到精准发力、充足发力、靠前发力,确保2023年稳健货币政策力度与效能不低于2022年,助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处理好投资、消费、就业、汇率等宏观政策权衡维度的关系,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

在利率方面,预计将通过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和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企业贷款成本、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呵护市场主体内生融资需求、居民部门信贷需求、广大人民群众合理金融需求。

在信贷方面,货币政策将继续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企业纾困,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房地产行业、消费贷款、“三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快相关贷款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信贷总量增长,合力确保金融服务普惠性、可得性、市场主体导向,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协力合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向新模式平稳过渡。

2023年流动性预计将维持合理充裕状态、宽松平衡态势,以此作为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为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保证,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更好结果。

协调配合,指的是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科技、社会政策要更多协同并进、接续发力、放大效能,配合加大在重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科技攻关、设备更新改造、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和结构性发展机会的投入,着力以消费和投资拉动需求,努力稳定市场合理预期和社会总需求,有效弥补有效需求,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的良好局面。

2023年货币政策等各项宏观政策会继续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有进、稳健有效,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既保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又确保调结构、换动能、促改革、促开放、促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陈果静整理)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主任乔宝华:用好产业政策锻造发展优势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作为宏观调控政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这对稳定经济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产业稳则经济稳,发挥产业政策效能助力稳增长建议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政策聚焦的重点是增强产业新动能,要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力,既要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等,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也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培育新的增长引擎。

二是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产业政策“安全”的重点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是保障经济稳定运行的关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三是着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产业政策坚持“发展和安全并举”,核心还是要巩固和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当前全球能源加速转型,带动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加速调整,要善于抓住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敢于制胜新赛道。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要先立后破,要依托我国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着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要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政策效能,还有两个关键点不容忽视。一是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政策也要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要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激活市场信心,要在基础研究等市场失灵领域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二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产业的发展和安全,离不开财政税收、货币金融、科技攻关、能源要素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保障,要注重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李芃达整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推动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党的二十大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对二十大重要战略部署的细化与落实,会议作出了“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重大判断。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在这一背景下,科技政策作为重要宏观政策之一,其定位是聚焦自立自强,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强决心。

科技政策不能单打独斗,为提升各项政策整体效能,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因此,在落实科技政策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是依托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支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基础研究、原创技术的支持要做到精准有力。

三是各类政策需要协同发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会议强调,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科技工作聚焦自立自强正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充分体现。

2023年科技工作要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2023年科技工作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提升政府科技投入整体效能。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2023年科技工作要统筹各类政策工具。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进科教协同自主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质量,同时加快引进高端人才。统筹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整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发挥社会政策民生兜底作用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这既明确了2023年社会政策的工作重点,也凸显了2023年经济工作全局中民生工作的重要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3年需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延续对遭受疫情冲击明显行业和人群就业支持的同时,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集个人、学校、企业、政府和家庭等合力,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引导就业预期,全力解决好1158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面对劳动力供需和就业结构中发生的长期性变化,既要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进一步发挥中老年劳动者潜力,也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积极鼓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好发展,将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到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范围内。同时,进一步做好社保制度随劳动者流动的异地衔接,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既要多措并举努力消除引发物价上涨的源头,也要根据物价变化灵活调整社会救助机制,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岁末年初,更要强化市场保供稳价,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确保群众温暖安全过冬。

构建高效的防疫体制机制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进一步加大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时,加大各类资源对基层和薄弱地区倾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应对疫情近期变化冲击,需要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需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多元供给,加大资金补贴,推进设施建设,降低家庭养育成本,积极发展养老服务,进一步发掘老年人力资本,推动以少儿和老年人为核心的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整理)

关键词:宏观政策,供给冲击,全龄,形成发展,宏观调控政策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