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信用报告如何影响经济生活

2024-05-20 09:14 作者:吴秋余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摘要:信用报告是反映个人和企业信用行为的“经济身份证”,征信系统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信息,除各类贷款外,还包括个人信用卡、企业银行承兑汇票、企业信用证、企业保函、信用保证保险垫款、融资融券、对外担保等信贷信息。

信用报告是反映个人和企业信用行为的“经济身份证”,征信系统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报告对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有哪些影响?个人和企业应该如何查询信用报告、维护好征信权益?针对社会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

查询信用报告已成为信贷评审流程必要环节

问:当前征信业发展状况如何?对个人和企业有哪些影响?

答: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从事信贷业务的法人机构6124家,累计收录11.6亿自然人、1.3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已成为全球覆盖人数最多、收录信贷信息最全的征信系统,2023年全年提供了近53亿次的查询服务。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要求,先后批设了2家个人征信机构。2023年,2家个人征信机构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分、反欺诈评分等各类征信服务420亿次,149家备案管理的企业征信机构提供各类征信服务223亿次。

征信业是市场经济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业。如今,查询数据库的信用报告已经成为金融机构信贷评审流程的必要环节,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了征信主渠道作用。企业、个人的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为交易一方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提供便利,有助于实现信用信息的依法共享与应用,进而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个人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为5年

问:哪些行为会被记入个人和企业征信记录?

答: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一般包括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基本信息、借贷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形成的分析评价信息。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

一是基本信息,包括个人身份、居住、职业、配偶等信息,企业注册信息、主要出资人信息、主要高管人员信息等。

二是信贷信息,除各类贷款外,还包括个人信用卡、企业银行承兑汇票、企业信用证、企业保函、信用保证保险垫款、融资融券、对外担保等信贷信息。

三是其他相关信息,包括企业行政许可和处罚信息、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信息等。

信用记录是信息主体过往信用交易活动的客观记录,既包括按时偿还贷款、履行合同约定等正面信息,也包括贷款逾期、违反合同约定、行政处罚等不良信息。《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问:如何避免产生不良征信记录?

答:一是合理借贷,个人和企业在申请信贷业务时,应当综合考虑自身收入和负债情况,量力而行,合理借贷,避免超负担能力的过度负债;二是及时足额还款,按合同约定,足额还款,避免因晚还、少还,导致产生不良信息;三是妥善保管个人证件或企业执照等证件,防范被他人盗用,在办理业务时准确填写资料,当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发生变更时要及时联系金融机构进行更新。

不要相信“征信修复”类广告

问:如何查询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报告?

答:《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个人信息主体可以每年两次免费从征信机构获取本人信用报告。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渠道包括:一是可以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方网站、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合作的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渠道(网银和手机银行)、银联云闪付等线上渠道获取信用报告。二是可以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开设的征信服务窗口、配置的信用报告自助查询机,开通查询权限的商业银行智慧柜员机等线下渠道查询信用报告。

市场化征信机构主要通过公司微信公众号或APP、官网邮箱、现场查询等方式向信息主体提供查询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若信息主体在一定期限内,向多家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申请,信用报告上则可能会出现短期内被多家金融机构查询的记录。

问:个人和企业如何维护自身合法征信权益?

答: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三个渠道维护自身合法征信权益:一是向金融机构或者征信机构提出征信异议;二是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出征信投诉;三是向人民法院起诉。

需要提醒的是,个人和企业要通过正规途径维护自身征信权益,不要相信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所谓“征信修复”类广告,避免上当受骗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或财产损失,也不要提供虚假材料。

为了方便群众维护自身利益,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已通过各自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了现场接待征信投诉的地址和咨询电话,如有任何疑问,可以去现场或者拨打电话咨询。(记者 吴秋余)

关键词:信用评分,信用交易,融资融券,信用状况,信用记录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