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陈化成》海报。
通过高甲戏艺术的再创作讲述陈化成故事。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许舒昕 图/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 提供)2022年是陈化成殉国180周年,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创排了高甲历史剧《陈化成》。经过一年的精心打磨,26日晚,《陈化成》将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迎来首演,并于27日、28日晚继续演出两场。该剧是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陈化成的一生金戈铁马,从同安丙洲发端,扼守吴淞炮台英勇战殁。高甲戏《陈化成》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国家级非遗高甲戏艺术的再创作,讲述了民族英雄陈化成在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赴沪就任江南水师提督的故事。
用地方戏曲唱响出生于厦门的民族英雄,高甲戏《陈化成》提供了一个范本。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该剧的主创人员。
导演说:
地方戏曲要提供接地气的观赏角度
高甲戏《陈化成》特邀国家一级导演、武汉楚剧院副院长王文华担任导演。虽然接触过一些地方剧种,但导演高甲戏,王文华还是第一次,“作为一名戏曲导演,我特别享受这样的挑战。”
王文华说,陈化成是与林则徐、邓世昌等并称的、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侮、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说起林则徐,大家会立马想起虎门销烟;谈及邓世昌,自然而然提到黄海战役。相比之下,陈化成在吴淞抗英、壮烈牺牲的故事,知者甚少。
“陈化成是厦门的骄傲。”王文华表示,地方戏曲的创作应该要为地方百姓提供接地气、贴民心的观赏角度,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演绎厦门民族英雄,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地方文化符号的运用,以及构建地方百姓的精神家园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剧本改编还是演员表现来看,高甲戏《陈化成》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一个生动鲜活、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陈化成艺术形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跃上当代戏曲舞台,希望通过高甲戏《陈化成》把陈化成坚贞忠诚的爱国品质、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勤政廉洁的为官之道、忠厚善良的崇高品格传播开来,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编剧说:
用典型事件来塑造典型人物
高甲戏《陈化成》的剧本改编自作家高宏斌的同名话剧,由本土优秀青年编剧黄相平操刀。“从初稿到定稿,历经一年多时间,修改了数十稿,最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塑造一个英雄的人格,这就需要找到典型事件。”黄相平说,他用倒推的方式,选择在陈化成的最后一战——吴淞保卫战,以英雄的黎明和悲壮的余晖回溯经历,试图还原一个在悲情时代中壮烈牺牲的人,在厚重历史中探索人性的幽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国难当头,陈化成于这一年调任江南提督。1842年6月16日清晨,英国侵略军出动所有舰船,向吴淞口发动疯狂炮击。面对内忧外患,陈化成在最后一战的炮台上再回首,已是满门忠烈,父子身死尽为国殇。随着一声炮响,巍巍炮台终与英雄同毁,萧然于茫茫烟水,其浩然正气却长存天地之间。
黄相平说,陈化成虽为英雄,但情感却与普通人无异。尤其他年已花甲,为国为家一生操劳,终在最后马革裹尸。“因此,我们从‘家’的意象上铺陈情节,设置了重要的道具,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氛围。”
在音乐编配上,《陈化成》还运用了独具厦门地方特色的南音,突出乡音乡情乡愁,将陈化成为国捐躯、落叶不能归根的悲剧渲染到极致。
35岁演员演绎花甲老人。
主演说:
35岁演绎花甲老人
去年《陈化成》验收演出前,因“陈化成”一角戏份吃重,体量庞大,临阵换角,“80后”的庄友龙仅用18天便完成了从“0到1”的排演。他回忆说,“当时边看剧本边排练,从早到晚连轴转,50多页的剧本都被翻烂了,整个人瘦了十几斤,到现在,连走路、说话都会不自觉地模仿剧中的陈化成。”
庄友龙平常主工小生,这次的《陈化成》,他突破自己,首次演绎老生。“二者的身段、唱腔、走路姿势都不一样,因此难度特别大。”庄友龙说,因为年纪大,说话声音要低沉浑厚,但陈化成又是一位武将,气势不能弱,走路时虽要佝偻着腿,但也要走出挺拔的英姿。为了演好陈化成,庄友龙搜集了大量陈化成的历史资料、纪录片,反复学习,揣摩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