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三组“加减法”透视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头雁”效应

2023-09-18 09:01 作者:何欣荣、周蕊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上海9月17日电 题:三组“加减法”透视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头雁”效应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周蕊、有之炘

2023年9月,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运行满10周年。上海自贸区管委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区累计吸引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约占上海同期的30%。在改革、开放和创新等各个层面,上海自贸区的积极探索,彰显了制度创新“头雁”效应。

减负面清单长度,增外商投资热度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发布了我国第一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对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实行备案管理。数据显示,上海自贸区成立10年来,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条目从当年的190条缩减至27条。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数十个开放领域,上海自贸区落地一批全国首创外资项目,其中包括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等。

作为一家资产管理总值逾9000亿美元的国际资管巨头,施罗德投资集团1994年在上海成立第一个中国内地代表处,2005年与交通银行联合成立交银施罗德基金。受益于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开放,外商独资的施罗德基金今年年初获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标志着施罗德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再迎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沪港通、债券通等一系列开放措施的落地,我们坚定看好中国市场,将把各种优势资源持续带到上海,探索资产管理公司在华发展新模式。”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兰说。

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局长肖健表示,从2020年的贝莱德基金开始,全国前四家新设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全部落户陆家嘴金融城。当前,陆家嘴已成为境外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在华设立独资公司最集中的区域。

减办证数量,增创新创业活力

政府职能转变,是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从最初的“先照后证”,到随后的“证照分离”,再到如今的“一业一证”,上海自贸区不断放宽市场准入,目前已在31个行业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5000多张,平均审批时限压减近90%,申请材料压减近70%,大大增加了创新创业活力。

所谓“一业一证”,就是将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证准营”。以便利店为例,过去需要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和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等5张许可证,现在只要准备一套申请材料,领取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就能“闯天下”。

今年下半年,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的“一业一证”又出新措施,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同时,相应的行业综合许可业务“免申即办”。8月下旬,上海越莲餐饮有限公司拿到了浦东首张“免申即办”的行业综合许可证。

上海市浦东新区常务副区长杨朝表示,浦东将以自贸区建设10周年为契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

减产业发展堵点,增高质量发展动力

自贸区不仅为国家“试制度”,也为区域“谋发展”。

从事集成电路供应链业务的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深刻感受到自贸区改革的红利。依据相关法规,我国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即CCC认证,集成电路产业中所用的保险丝等维修件也被纳入其中。企业若要申请免办CCC认证,必须提供包括结构图在内的诸多证明,由市场监管部门判定能否免办。而集成电路又是一个对供应链时效要求很高的行业,若因某个维修件未及时到位而停机,将产生非常大的停机成本。

今年7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若干规定》正式实施,明确重点产业供应链企业可作为CCC免办申请人,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试点企业。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沈翊说,这将大大压缩重要零部件进口所需时间,有利于供应链企业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得益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数字围网等举措,泓明已在全国布局24个备件仓。浦东市场监管局局长张力表示,包括CCC免办管理措施在内,上海自贸区将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制度环境,助推浦东引领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自贸区,加减法,施罗德基金,制度创新,制度环境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