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三农”工作,这几个“点”要把握好
2023-12-26 09:47:03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
新华社哈尔滨12月25日电(记者管建涛、孙晓宇)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专家认为,做好明年“三农”工作,要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发力点”、深挖农民增收的“增长点”、聚焦农村改革创新的“突破点”、找准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入点”、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点”上久久为功,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抓好粮食生产的“发力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要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需坚持稳面积、提单产,突出科技赋能,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制协同发力,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同时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牢牢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乃郗说,近年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开展了一些省内和省际间的粮食利益补偿探索,未来还可以通过带动主销区到主产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研发等市场化探索,加快推动利益补偿机制落实。 深挖农民增收的“增长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2023年,我国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 专家表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营效益低、农民增收致富难和乡村建设发展滞后等难题。一些贫困地区要选优产业、选准产业,保证区域内农民能从产业发展中实现收入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应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地让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要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聚焦农村改革创新的“突破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说,我国实现从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转变还有一定的路要走,要把握机遇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急需问题为牵引,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快重大基因和育种理论创新,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我国正通过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专家认为,深化农村改革要牵住人才、土地、资金这三个“牛鼻子”,以提升人的内生发展动力为目标,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各类资源要素的活力。 找准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入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 “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造就了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源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说,各地要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全面系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找准符合当地农民真实需要的切入点,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做得更好,真正做到“有力有效”。 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十四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要进一步发挥县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夯实县城产业基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另一方面要提高县城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文化、健身、医疗、养老、社保和住房等保障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和吸纳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和治理能力,在承接大城市务工人员返乡居住、养老需求的同时,还要有效承接农村人口进城需求。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