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态已总体崩溃 水电项目是元凶
2013-08-22 11:03:44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
分享到:
|
“长江里原有175种特有物种,近四五年来,已经有一半以上找不到了。我们在丽江附近的石鼓江段使用网具试验,一天只捞上来5条鱼,多数个体还很小,而这里过去是鱼类资源十分丰富的。 ”昨天,在《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发布会上,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长渔办”)主任赵依民心情沉重地表示,总体上看,长江生态已经崩溃,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干流鱼类自然资源也已濒临崩溃,特别是金沙江流域大规模地建设水电项目,今后恐怕还会有更多的长江特有物种消失。
渔民半天只捞到5条鱼
此次长江上游联合科考,由长渔办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联合主办,成员包括中科院、复旦大学、长江科学院、同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考察历时12天,跨越5个省市自治区,行程逾4000公里,考察范围覆盖金沙江流域和通天河、赤水河流域部分地区,实地调查从自然河段到梯级水电,从自然因素到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的综合影响。
考察队在对玉树、石鼓和赤水3个样点的鱼类资源采样结果分析后发现,整个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面临重重威胁。此前,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机构的长期监测数据表明,长江中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鱼苗发生量急剧下降,由上世纪50年代的300多亿尾,降为目前的不足1亿尾。
在金沙江中游石鼓段,专业渔民经过一个上午多次采样,仅获得5尾鱼类样本,只有3个种类,而历史上石鼓江段可以采集到金沙江大部分鱼类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金沙江流域历史监测到鱼类143种,而此次科考,3次鱼类资源采样仅仅发现17种鱼类样本,其中还有3种系外来物种,其种类、数量和个体大小均较土着鱼种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性。
大兴水电带来灭绝性影响
金沙江里的鱼类资源为何急剧减少?赵依民认为,金沙江段密集的水电开发,导致了大量鱼类栖息地遭到破坏和丧失,而水电项目所带来的洄游通道阻断、江水水温降低等连带效果,更是严重破坏了多种鱼类的生长规律,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
目前,金沙江干流已规划25个梯级水电开发项目,其中过半已经开始施工建设甚至投入运行。科考队发现,随着水电的开发,整个金沙江干流正在变成一串首尾相接的大型水库。科考队在对金沙江下游已经建成的水电站进行考察后发现,大坝建成后,原来的急流型河流生态系统被以深水、静水为特征的水库生态系统所替代,导致依靠急流险滩生存的鱼类失去栖息地。
专家分析认为,石鼓段渔业资源之所以严重衰退,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石鼓以上江段二、三级支流的高密度水电开发,极大地压缩了以溪流为产卵场的水生生物生存空间,难以有效控制的违法捕捞行为则加剧了这一影响,导致大量鱼类物种濒危,甚至濒临灭绝。
除了对水生生物带来灭绝性的直接影响,梯级水电的建设还改变了上游的水沙通量,从而对长江中下游水沙变化规律、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分布产生影响。对此,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毅峰表示:“目前大型水电枢纽环境影响的评价,都是针对单一水电项目孤立进行的,总体上缺乏对梯级水电叠加影响的综合评价,无法评估梯级水电开发对整个流域、对中长期可能产生的风险。而支流的大量小水电则基本没有环境影响评价。”
呼吁长江10年禁渔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迄今为止唯一一条干流尚未建坝的一级支流,其干流和多数二级支流至今仍保持与长江的自然连通,因而成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为代表的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或产卵场。尽管如此,这“最后的净土”仍然面临着沿江产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带来的重重威胁。“赤水河上将要修建一条深水航道,计划今年9月开工。这一工程需要进行炸礁、河道取直等一系列作业,由此带来的赤水河水文环境变化难以避免。”赵依民介绍。
面对困难的环境,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拯救长江鱼类的方案:“在金沙江全流域大规模水电开发不可阻止的大趋势下,选择赤水河、通天河等两三条支流作为金沙江特有鱼类保护区,开展抢救性的保护,是避免长江上游鱼类大规模灭绝的可行的替代方案。”赵依民表示。“为了修复严重退化的渔业资源,应该尽快开展长江全流域的十年禁渔,为长江的渔业资源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WWF上海项目办公室负责人任文伟表示。
本次科考3次采样发现的17种鱼类
外来物种:鲤鱼、鲫鱼、德国镜鲤变种
原有物种:裸腹叶须鱼、犁头鳅、四川裂腹鱼、青石爬鮡、宽鳍鱲、赤眼鳟、花鱼骨、银鮈、蛇鮈、中华倒刺鲃、大鳍鳠、瓦氏黄颡鱼、粗唇鮠、光泽黄颡鱼。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