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南平频道>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杨永发:我的技术,不保密!

m.folksfolks.com 2013-12-01 11:2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2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通讯员 林峥嵘 肖凌薇)

顺昌县元坑镇早有种西红柿的传统,但露天种植靠天吃饭,产量极不稳定。1996年,际下村的杨永发从书本中学习到大棚西红柿的种植技术后,就试种了2亩。那年冬季,霜冻严重,种植户大多减产甚至绝收,但杨永发的大棚西红柿却平安过冬,收益近万元。

第二年,杨永发鼓动堂哥和堂姐夫跟着他干,3人合种了10亩大棚西红柿,又喜获丰收。接着,又多了十几户追随者。渐渐地,杨永发声名在外。1999年开始,很多外村农民也慕名前来。杨永发均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他们。

2000年,杨永发的“徒弟”已遍布元坑镇,并成立了元坑镇西红柿协会。

至2010年,顺昌全县已有750多户农民种植大棚西红柿。现在,际下村已有40多户农民,将村里能种的地全都种上了大棚西红柿。杨永发也成为本村的村委和农技员。

带动了这么多农户搞种植,杨永发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为提高蔬菜的抗病虫害能力,他每年拿自己的菜地做实验。同时,还要绞尽脑汁想销路。“我觉得,我有责任帮他们种好农产品,更要卖个好价钱。”他说。

于是,杨永发成立了永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他带头在周边县、市、省跑市场,打开了南昌、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的销路。另一方面,他引导社员种植“普红13号”、“合作903”等不同品种的西红柿,岔开上市日期,确保市场供应稳定、充足。

杨永发还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早在合作社成立的时候,他就注册了“山坳永发”商标。接着,又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水果基地认定。杨永发说,他做这一切,就是希望农产品更好卖,然后吸引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杨永发并不满足于仅靠大棚西红柿带来的收益。他不断地尝试,在自己的试验田里种辣椒、西葫芦、甜瓜、茄子等,试图找到其他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朋友家里看到吊瓜,于是将这种技术引进试验。他先利用西红柿收成后的空档试种了2亩,最快60天就可收成。经过技术改良,他的吊瓜卖相好、肉质细腻、甜度更高,市场反应非常好,获得纯收入2万余元。

他立即将这门新技术推广开来,并迅速扩大种植面积。到2013年,全县吊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种植户有500多户。

之所以能够带动这么多的种植户,杨永发的解释是,“种植技术没什么好保密的”。

抱着这种想法,杨永发利用掌握的技术帮助了不少农民。埔上镇谢坑村的贫困户杨世华就是受益人之一。去年5月底,他和邻居合种了5亩吊瓜。但是,瓜苗种下去一个多星期,竟一直不长。不得已,他只得通过朋友辗转找到杨永发,寻求帮助。杨永发听说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骑了1个多小时的摩托车上门“诊断”,并对症开出“处方”。在杨永发的帮助下,当年,杨世华的吊瓜喜获丰收,亩产3500公斤,每公斤卖了2.9元。

际下村村主任叶广兴告诉记者,杨永发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作用非常大。以前,村民们只会种水稻,收入极少。现在,一对夫妻种植2亩大棚蔬菜和吊瓜,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一栋栋新建的楼房就是最好的证明。

■记者感言

脱贫需要更多的技术带头人

从带动亲戚,到带动村里人、镇里人,乃至更多素不相识的农民,杨永发都会将丰收的喜悦和种植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

肯将自己钻研出来的技术传授给他人,这是一种无私的精神,也源于一份共同致富的美好心愿。杨永发说,当他成为村委后,更加有责任去传播种植技术,惠及更多的乡亲。

目前,在不少农村,由于没有切合实际的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大多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很难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如果能多一些像杨永发这样的技术带头人,不仅带动农民种植高产、畅销的果蔬,还自觉承担消化产品的任务,毫无疑问,将会使农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得更顺畅,避开不少弯路。

责任编辑:黄丽红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