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头条 > 正文

大山深处织锦绣——光泽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见闻

2014-10-21 09:13:31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屋前绿意浓,乡村生态佳,产业兴盛好,群众乐哈哈。”15日,说起美丽乡村建设,光泽县李坊乡管蜜村下派村支书彭蕾兴奋地吟起了打油诗。

金秋时节,徜徉在光泽县各村庄,但见一幢幢别墅式房屋分排而立,宽阔整洁的村道和整改后的庭院,妆点着村容新貌;远处的田野里,秋收的村民穿梭在金色的稻浪中。大山深处,一幅幅风景宜人的锦绣画卷让人如痴如醉。

整齐洁净靓乡村

“现在住在农村,一点儿都不比城里差。你们看,新房都是独门独户的别墅,一层有大厅、厨房,二层是卧房,三层还有个半开放的阳台。”2008年被列入省“小康库区百村行动”示范村的寨里镇百石村村民伍淑仁一边说,一边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坐坐。

伍淑仁40多年前嫁到百石村,近半个世纪,她见证了这个村子的迁移与发展,“这两年变化最大,道路亮了,房子新了,村里干净了,生活更加舒适了。”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光泽县结合农村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引导农民统一规划、设计“浅墙、蓝瓦、坡顶” 风格的两层半建筑,让房屋外观齐整美观。

“村貌整齐,村容洁净,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寨里镇党委委员徐华付这样理解美丽乡村建设。为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光泽县推进“五改”工程(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每户新房门前配置一个绿色垃圾桶,定时定人回收清理,全县垃圾清运率达100%。

垃圾有去处,污水往哪排?各村结合地貌,铺设雨污分流网管,美人蕉花田底下,隐藏着现代化污水处理的湿地,确保排出水达国家二级标准。“全县建设包括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无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共133处,实现了行政村落全覆盖。”县住建局乡建站站长李晖介绍,现在的光泽农村,彻底告别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时代。

因村制宜留乡愁

止马镇杉关村黄花林青砖黛瓦的房屋,鸾凤乡饶坪村就地取材利用鹅卵石砌成的围墙,李坊乡管蜜村围绕千亩梨园的骑行慢道……或建筑与乡村环境和谐,或保留原始乡村风貌,因村制宜的建设,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要避免复制,避免千村一面。”李晖表示,美丽乡村建设,要的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还要有能让人记住的乡愁。

“古驿入杉关,烟雨锁翠岚。夜来风景好,宿处是江南。”南朝诗人鲍照在《夜宿新城》中描写的闽西第一关“杉关”,让杉关村名声在外。“古物名木,是我们村的名片,一个有生命力的村落,正是因为它们有独特、吸引人的个性。”杉关村村支书王森友说。借助处于闽赣边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人文资源,村里着力打造了龙樟生态文化园,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也留住了乡愁。

站在关隘的石阶上,感受着历史文化的古朴。不远处的龙樟树下,村民高水文正给小辈们讲故事,讲述战争年代人们是如何利用关隘防守遮挡、保卫家园。斑驳的古墙,关隘的石堆牌坊,是亲历者,也是倾听者。

今年,光泽县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都聘请了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在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的同时,重视历史记忆、宗教传衍、地方方言、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生产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同时,因村制宜,重视规划引领作用,强调美丽乡村建设要同乡村文化文脉相吻合,复活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地方戏曲、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生态产业富乡亲

碧绿清透的溪水,潺潺流过村前,两岸是茂密的竹林。

2013年,李坊乡管蜜村被列入光泽第一批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这里种着1000多亩梨树,每年春分到清明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拨又一拨游客沉醉在白色花海。围绕着这片梨园,是近2000亩的茶园。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和神山、洞光岩等自然景观,光泽县筹资600多万元,聘请专家进行规划,着力打造“神蜜小镇”品牌生态休闲游。“目前,停车场、星级公厕、环梨园自行车游步道已建成。此外,总投资1000万余元、占地34亩的神山风景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也将在11月启动建设。”负责该项目的李坊乡纪委书记龚武平告诉记者。

一棵棵梨树上,墨绿的苔藓附着树干,一株株铁皮石斛生长其中,长势喜人。管蜜村利用生态梨园发展林下经济,引进外商投资,促进农产品升级改造,提高附加值。200多亩的仿生态铁皮石斛栽种取得成功,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仅2年时间,村民年人均收入从4000元提到8500元。

“以前农闲的时候就想着出去,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比如移栽石斛一天的工资也有100-120元,收入一点不比外面低。”农户曾乃茂说。

这两年,随着管蜜知名度的提升,来旅游的人也多了。留在村里的人开起了食杂店、小超市,甚至是农家乐、家庭旅馆……全村417户1560多人,出外务工的只有不到300人。

“村容整洁干净,新建新修房屋宽敞舒适,但要想农民留下来,还得靠产业的支撑。”李坊乡党委副书记张斌对此深有感触。

留住人气,建设美丽乡村才有意义。光泽县“咬定”绿色生态不放松,将生态富民的观念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2—3个布局规划合理、经济比较发达、特色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小城镇。

☉吴建琼 高德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