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教育频道 > 教育公益 > 正文

雷水成:大山里的畲语守望者

2016-04-13 07:59:1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杨斯羽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雷水成教授畲语

学生在学习畲语

75岁老人为了畲语的传承,自费编辑畲语教材,义务开设畲语课教授孩子畲语,成为建阳区唯一的一位民族教师,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教会年轻人说畲语。

每天清晨雷水成都要用畲语在自家门前唱几曲山歌,这是他退休之后一直坚持的晨练方式。

“唱山歌很练肺的。”雷水成今年75岁了,身体十分硬朗,声音依然雄浑有力,穿透力强。“畲族是很浪漫的民族,当初山歌就是小伙子小姑娘谈恋爱的时候隔着山头唱的,小声了对方听不到。”雷水成告诉记者,在畲语对山歌中,非常注重“(puong)音”,现代的年轻人很难唱出这样的音调。

雷水成是畲族人,家住建阳区漳墩镇陈元民族村,该村有1712人,其中1242人是畲族。即便有这么庞大的畲族群体,但畲语在陈元村并不是最流行的语音。曾几何时,漳墩镇的陈元村、碓下村是整个闽北为数不多的畲族语音岛。随着陈元村、碓下村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中年人都习惯用建瓯话交流,而90后的年轻人基本都说普通话了。雷水成成了建阳区唯一的民族语教师。虽然已经退休十多年,但他一直坚持给陈元民族村小学的学生们讲授畲语课。作为民族村的小学,陈元村一直保持着给小学生上畲语课的传统。

陈元村小的同学们都叫他“雷爷爷”。他上的畲语课风趣幽默,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过,一句话一句话地教,如果说到兴头上,还能唱两曲山歌。“雷爷爷,再来一个”,孩子们的要求往往让雷水成停不下来,一首歌一首歌地接着唱。

自费编辑教材教畲语

上个世纪50年代,雷水成以第一名的成绩初中毕业,获得保送县一中的资格,但是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加上父亲去世,雷水成不得不辍学回家料理家务。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他却是村里的“老先生”,雷水成不仅会写字、会看族谱,还同时会三种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闽北方言建瓯话和畲语。

在陈元村,老一辈的畲族人都是用畲语交流。而雷水成可以在三种语言间“自由切换”,并且能够分析畲语和建瓯话、普通话之间发音、词汇和语法上的不同。

他为畲语的传承而着急,自费编辑了一本畲语学习的小册子,发给小学生们作为免费的民族语课本。但这本小册子依然有它的缺陷:畲语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勉强用汉语注音,如果不是会说畲语的人口口相授,就很难学会畲语的发音。

雷水成介绍说,畲语语音声母单纯,韵母发达,声调复杂,变调现象较普遍,音节多。词汇分虚、实两大类,实词尤为丰富,保留不少古汉语词汇和词素。畲语有自己的语法特性和造词法,大部分词汇可以用汉语直接翻译,但有些只能意译。

希望教会年轻人说畲语

雷水成告诉记者,很多旅居海外的畲族同胞来陈元村考察,可是他们都不会汉语,而雷水成又不会英语,但是一说起畲语,全部都能听得懂,哪怕远隔太平洋,畲族的语言是共通的。

语言的共通性,起着认同民族心理和维系民族感情的重要作用。

雷水成说,传统的畲族人很少和外界交流,即便有畲语方言岛,也不容易被周边的语言冲淡。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加剧,人们使用互联网产品越来越频繁,而畲语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和拼音,一直游离于主流方言之外。加上畲语作为一种民族语言,虽然和客家方言类似,但用汉语拼音标注的畲语注音并不标准。

为了制造有利于畲语传承的环境,在家里,他总是用畲语和家人对话,从不例外。即便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他也总能不经意间冒出几句畲语。

“现在的孩子,让他们说畲语已经很难了。”雷水成告诉记者,在陈元民族村,只有老一辈的畲族人才会说畲语,而中年人只会听而不会说,年轻点的,基本上就很少接触畲语。

现在,重新教会年轻人说畲语成为雷水成的梦想。他经常会用畲语和年轻人打招呼,偶尔会得到回应,但更多时候换来的是一脸茫然的表情。

“能做多久就做多久吧,现在也老了。”雷水成说道。

(邱冬勇 黄晓斌 雷细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