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教育频道 > 今日要闻 > 正文

重庆江津教育另辟蹊径 “农村包围城市”推进全区低碳课改

2016-05-20 17:29:29  来源:华龙网  责任编辑:李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成为中西部地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相关奖项最多的区县。

十五年前,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江津区作为重庆市首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市)之一,率先开展“西部地区农村村小实施课程改革研究”,2003年该课题被立为教育部重点课题。

十余年来,江津课改从最远、最难、最薄弱的农村村小开始突围,延展到中心小学、初中、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继而拓展构建“三空间活力课堂”,全面推进“卓越课堂”建设,走出了一条根植乡土、立足社会、面向未来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课程综合改革之路。

未来,江津将在建设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全面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使江津课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美丽姿态。

村小突围:触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基

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重庆大西南的江津区——大农村小城市,当时共有村小368所;中小学生约20万,近80%的学龄儿童集中在农村。基于区情,江津应势而为,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课改路径:从基础教育延伸得最远、最难、最薄弱的农村村小开始,突破基础教育课改的“瓶颈”。

村小课改从转变观念开始,通过校长培训、分管校长赛课等形式,强化学校管理团队的课改领导力;通过课改专家进村小,教学指导进村小,研讨现场在村小,图书光盘赠送到村小等形式扩宽教师视野、激活教师思维。

由于村小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江津区便自行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打开了村小课堂与农村生活的连接通道,乡村的山石田土、农耕集市,师生用麦杆、泥巴等做成的乡土教学具纷纷进入课堂,使课改理念在村小这片热土上蓬勃生长。

江津区在实验中还总结出“利用村小包班优势实施课程整合”“低起点、缓坡度、重基础、求合格”“学生自己出考卷,小组评改”等农村学校普遍适用的教学策略,使农村的课堂呈现特色鲜明,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大提高。

经过多年实践,江津村小课改收获了累累硕果。《西部地区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专著被评为“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填补了我国农村村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空白。全区形成了28套校本课材,设计制作教具、学具100余种,供西部地区上百万师生使用。“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实施课程改革研究实验成果”荣获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被教育部专家誉为“触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根基”。

农村包围城市:全方位推进全区低碳课改

十年前,江津区就提出了“小学课改一基突破,初中高中整体推进”的基本策略。以“降低成本,务实高效”的低碳理念,全方位推进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农村包围城市”的课改路径初见雏形。

全盘布局,规划不同层次学校的课改路径,是全方位推进课改的关键。以高中为例,江津的九所高中在课改中定位准确,特色发展,效果明显。江津中学、聚奎中学两所百年老校,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教学质量走在了重庆市区县的前列。

江津二中大胆创新,比学赶超,高考成绩稳步上升。江津五中这所农村中学创造性地提出了 “3211” 普职融合的新高中办学模式,学生在高中3年中,学习2项实用技术,获得1个普高毕业证和至少1个劳动技能证书。培养了一批批“升学有基础,就业有门路,创业有本领”的新型农村普通高中人才。实验中学狠抓艺术教育这一强势项目,激发学生自信,净化学生心灵,圆了诸多学子的成才梦,实现了“人人成功,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

在课改实践中,江津教育人把课改的重心从教师的“教”移向学生的“学”,许多学校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李市中学是目前重庆市唯一一所农村示范初中,也是江津区率先开始探索课改的初中学校。学校以“学、辩、练、思”为基本模式,学生以“学案”为线索展开学习,学习能力普遍增强,教学效果逐年向好。江津二中以“自主预习案、合作探究案、反馈训练案”三案为载体,互动教学,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及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将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教学,让教师掌握一种相对优化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然后再逐步完善,打造出独具教师个人特色的活力课堂。”从规定动作到个人风格,这正是区域推进低碳课改的有效做法。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