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头条 > 正文

山海情怀 赤子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党建篇

2017-07-13 16:36:2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989年3月30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雨水给早春的霞浦增添了几分凉意。这一天,是霞浦县的接访日。

一大早,霞浦县委党校的门口就聚集不少上访群众。得知地委的领导要来接访,很多人早早就赶到了这里。

“我要找地委习书记。”人群中,一位上访者高声说。

接访一开始,这位上访者就奔着习近平去了。习近平热情地接待了他,耐心询问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原来习书记这么亲和。”一开始还有些忐忑不安的群众放下心来,把自己的困难一五一十和习书记说了。原来,他是霞浦乡下某学区的一名教员,因家中情况特殊,老母亲孤身一人留在城里,体弱多病,年事已高。

“我放心不下老母亲,想调回城里照顾她,以尽孝道。”他说。

习近平认真听完他的叙述,详细了解了相关情况,对照有关政策,明确表态:可以回城,考虑今年暑假给予解决。

这件事习近平一直挂在心上。没过多久,他向相关部门跟踪了解这件事情的进展,当得知事情并没有抓好落实时,一向态度温和的习近平却显得特别严肃起来。

习近平批评相关办事人员说:“这个问题符合相关政策,没有违反原则。你们设身处地为群众想一想,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孩子回到城里照顾他老母亲有什么为过呢?”并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给我答复”。

“习书记心里有群众,从来不是光喊口号。”时任福州市委副书记方庆云回忆说,习书记关爱民生,总是把群众的苦,群众的难放在心里,常常带着四套班子的干部到基层接访群众,尽心尽力解决群众的困难。

对此,时任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文贵深有感触。“习书记赴任福州的第二天,就下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想什么、有什么困难,这让我们印象深刻。当时我就感到,福州要有大变化了。”

在福州,习近平大力倡导“马上就办”,推行“四个万家”,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困难。

1991年3月,习近平登上低矮逼仄的连家船,实地察看船民的生活,登岸之后,立即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船民搬迁上岸问题。十个月后,104户船民家庭结束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搬进了台江区红星新村的新居。

自1990年起,在习近平推动下,福州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为城乡人民办20件实事,办事项目通过新闻媒介向全市公布,项目的最终确定采用人民群众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年终公布项目完成情况,并让群众投票评选完成最满意的项目。

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改善百姓居住条件。2000年7月,已担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接近40摄氏度高温的正午,走进拥挤闷热的福州苍霞社区棚屋区,与各级干部一起亲身体验群众疾苦。在他的推动下,2001年5月1日,回迁安置的所有楼房就全部竣工。

“习书记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首位。”时任福州市委办副主任赵汝棋说。

赵汝棋当年曾在市委政研室工作过,政研室的工作主要是起草文件讲话、开展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长时间都俯首案前。有一次,习近平对赵汝棋说:“你们不能把眼光只放在政策研究上,要把眼光放到人民群众中去。”

赵汝棋说,后来政研室根据习近平的这个想法,将20多名工作人员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下基层调研,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梳理后形成短平快的“一事一报”刊发在《福州调研》上。

习近平对“一事一报”非常重视。赵汝棋说,习书记基本上对所有的“一事一报”都要看,大部分都有明确的批示,比较详细的批示占到其中的三分之一。有的他认为还不够深入的,会批示再深入调研。

习近平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凡是群众来信,一律都要交给我过目。”并提议把信访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还要求自己无条件做到四个“亲自”,即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批阅、亲自查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