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廖俊波
2017-07-20 11:12:3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江江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收看微电影《廖俊波》、学习廖俊波先进事迹、争当廖俊波式的好干部……“七一”前后,浦城县各级党组织纷纷组织开展以“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廖俊波”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浦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从枫溪岱后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到古楼坑口红军标语墙,从红十军解放浦城临时指挥部旧址到浦东北游击根据地,从浦城中央苏区纪念馆到仙楼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无不闪耀着浦城红色文化的历史光芒。在革命战争年代,浦城的革命斗争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从积极响应“五四”到热烈欢迎北伐军进入浦城,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浦城的革命烽火从未间断,浦城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些,都是浦城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廖俊波,就是在这片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好党员、好干部。小时候,他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讲“毛洋党支部书记杨斋南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粮”、“女交通员叶珍珠英勇就义”、“东坑桥建立女党支部”等故事。这些故事就发生廖俊波同志的故乡管厝乡,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经受住了生死考验。在听着这些生动的故事情节的时候,也在廖俊波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的种子。他从小就立下志向:要向这些革命先辈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祖国和家乡! “小时候,他就与众不同,每天穿戴得非常整齐,从不讲脏话。”廖俊波的小学同学季金清回忆说,廖俊波的忠诚、干净、担当,离不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上小学期间,因为妈妈在偏远的农村小学当老师,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和外婆一起居住。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人大多苦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盼着在辛勤的劳作中收获“金豆豆”,思维局限在日常的柴米油盐和一隅之地,多少农村妇女甚至目不识丁。而廖俊波的外婆却与众不同,她略有文化,会说普通话,性格耿直开朗,社交能力强,在村里是个“有本事”、受人尊敬的女人。外婆的悉心教导,让廖俊波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为日后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廉洁自律奠定了重要基础。季金清和廖俊波既是同桌,又是邻居。晚饭后,他常到廖俊波家和他一起做作业。廖俊波的外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进了他们家,就不能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外婆总会陪在我们身边,陪着我们读书、写字,等我们写完作业后,外婆就带我们到门前的小院里,给我们讲庆元山里的革命故事。” 当时,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管厝小学有一片茶山,每周三下午,老师都会带着廖俊波和他的同学们去茶山劳动。有一次,他们在劳动中又渴又饿,附近有一株邻居种的水蜜桃,树上的果子正好成熟了。其他同学都趁老师不注意爬到树上去偷桃子吃,但廖俊波却无动于衷。同学们问他:“你不渴吗?”他回答说:“渴!”“那你不去摘一个桃子吃?”“外婆说过,别人的东西是不可以随便取的。”同学们的“好心”提议,被他给挡了回来。 正是外婆的言传身教和严格监管,让廖俊波从小就浸润在严于律己的氛围之中。“世上的每片树叶、每棵草,都有一滴露珠滋润,做人就要做别人的露珠。”这是外婆从小播撒在廖俊波心中的爱与奉献的种子。 廖俊波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把自己比作一滴小小的露珠。他曾说:“组织把我放在哪里都是信任,让我做更多的事就是重用。”20多年来,他就像一块砖,“搬”放于闽北各地。无论在什么位子,干多久,有多难,他都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去对待,当作事业去长久经营。在任政和县委书记后,他的父亲廖芝根数度前往暗访。得到的答案是:“廖书记没有官架子,待人总是脸带微笑。”“我们老百姓的事,他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廖芝根心里的那块石头放下了,但他还是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县委书记是父母官。老百姓见官都要想一想,心里是胆怯的。你见人家时,要笑着对人家说话,这样人家才不会害怕,才会对你说真话。”廖俊波诚恳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做官一时,做人一辈子,要清清白白做人,这样可以安安稳稳睡觉。”这是廖俊波常挂在嘴边的话。 直到今年3月18日,廖俊波生命走向最后时刻,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他的忠诚、干净与担当,从未听到过他在廉政方面出过什么问题,这是这颗露珠最后的晶亮、最后的着色。 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不忘初心,忠诚奉献——在浦城这片红土地上,廖俊波成长成为了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好干部。(柳志勇 邱春静 徐赵浦)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