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种粮越来越有奔头
2017-11-28 11:30:2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东南网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恩儿 通讯员叶永仕)我是个农民,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前,我羞于当农民,因为既辛苦,收入又低。现在不一样了。 早年,我在上海从事五金行业,经营了6年。最高峰时,我开了三家门店,年收入30多万元。后来,市场竞争越来越大,我便想另谋出路。一次回乡看亲戚,偶然听朋友说村里的青壮劳力大多进城务工了,土地流转渐渐兴起,不少人靠种田发家致富了。在考察了几家农业合作社后,我断定回老家发展现代农业是一条出路。 2014年冬天,我流转本村780亩土地种植再生稻,第二年,又从隔壁村流转了238亩。随着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农机农具已经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的开展,于是我开始购置更加先进的设备,提高了水稻的单位产量,挣的钱更多了。相比原先的五金生意,风险少了很多。 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些对我而言,无疑是件大喜事,我将更有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几年来,浦城的种粮大户不断增多,很多农民尝到了规模化与机械化生产的甜头,一家家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水稻工厂化育秧在各个乡镇站稳脚跟,就连水稻统防统治都有专业的合作社帮忙打理。现在的农民种田,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能在家里“遥控”生产的全过程。 “留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说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了。在我的水稻种植基地,农田灌溉主要靠马莲河。有了这条河,我基本上能确保旱涝保收。这几年来,村里的防洪堤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农村机耕道等项目陆续建了起来,所以我才敢种上千亩的田。绿水青山留住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我的水稻种植基地不远的地方,我盖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农闲时,这里主要堆放农机农具,在农忙时,用于烘干稻谷和粮食中转。今年,我的水稻已经全部收割完毕,主要卖给国家粮库和本地的一家大型稻谷收购商。种粮的收入让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同时,也带领了一部分在基地里帮忙的农民脱贫。 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我对这句话感触很多,近几年来,县里农业局举办了许多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了一批致富能手和农业带头人。在他们的帮助下,农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生产,得以脱贫致富。县里的许多合作社,还免费将农机农具给社员使用,让他们省工省力,提高了稻谷产量。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可再延长三十年。这项政策,让我原先制定的5年计划又增加了空间。原先“农民”这个职业让很多人看不起,但现在时代变了。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更加坚定信念,让浦城大米走向更大的舞台。 |
相关阅读:
- [11-27] 书法家梁代回浦城举办公益讲座
- [11-28] 浦城临江镇党委重温入党誓词
- [11-28] 11月22日浦城新闻
- [11-27] 浦城:艺术支教"点亮"山区孩子的眼睛
- [11-28] 浦城:艺术支教"点亮"山区孩子的眼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