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财经 > 兴业银行 > 正文

记者眼中那一抹兴业蓝

2018-08-26 11:01: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988年8月26日,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兴业银行在福建省福州市隆重开业,原名“福建兴业银行”。第二天的福建日报在头版刊登《福建兴业银行开业》报道,宣布“我省第一家股份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于8月26日正式开业。这家银行是省人民政府决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在福兴财务公司基础上成立的,是省属的国营金融机构” ……“贾庆林、蔡宁林、温附山、王一士、刘永业等省负责同志,以及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美国建东银行、厦门国际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等代表200多人参加了开业典礼”。

1988年至1995年是初创阶段。1995年12月12日,福建日报题为《“兴业”效益三部曲》的文章写道:“7年前,当福建兴业银行这个全国首家区域性股份制银行,怯生生地迈开第一步的时候,不少人担心‘兴业’能办好吗?7年后的今天,没有人会再怀疑‘兴业’的成功……”在归纳兴业银行如何开拓“效益之路”时,福建日报用“改革出效益”“管理出效益”“‘两手抓’出效益”三个观点精辟阐述,并且回忆了“1993年,我省首次五家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贾庆林同志作出指示:‘确保发行工作万无一失。’谁来牵头组织这项影响重大的工作?有关部门反复比较,几经研究,郑重决定以兴业银行为发行团主干事。对此,有人信任,有人担心,甚至还有人怀疑。兴业银行兵分两路,迅速从全行抽调人员组成发行队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一整套周密的文件夜以继日按期赶写出台,各项工作忙而不乱,安全保密滴水不漏,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领导感感慨地说‘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1996年3月20日,兴业银行首家福建省外分行——上海分行顺利开业,标志着迈出跨区域经营、走向全国的第一步。1996年6月14日,法制日报记者甘景山在相关报道《走向市场天地宽——记福建兴业银行》中写道,“在福建的金融同行里,公认兴业银行有‘七个之最’,即金融业走向市场最早、资产平均增长速度最快、净资产增值幅度最大、人均创利水平最高、员工平均年龄最低、整体文化程度最高、经济和刑事案件发生率最低。”多年后仍有媒体提及兴业上海分行开业这一标志性事件,如新浪上海写道:“1996年的早春三月,在黄浦江畔的北京西路117号,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的创业者们从千里之外的榕城而来,在同类地方性银行中率先进驻上海,在此创立了福建兴业银行上海分行。这是上海市首次接纳的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也是兴业银行敏锐把握国家金融政策松动的机遇,走出福建跨区域经营,迈出的历史性步伐。”

还是1996年。跨区域经营的东风使兴业银行基本实现开业初期的“求生存”目标。同年7月,兴业提出“二次创业”,明确要“立足福建、展翼深沪、面向沿海、辐射内地”,其后,深圳、长沙、北京、杭州、广州等分行相继开业,面向全国的服务网络逐步成型。1996年8月14日,金融时报记者徐飞在《二次创业的动力源——福建兴业银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中写道,“二次创业,是福建兴业银行发展征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兴业有道的‘兴业人’高擎着‘讲政治’的旗帜,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程,他们满怀信心,因为手中的那面旗帜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源泉。”证券时报记者朱中伟则在《奋发图强兴宏业———兴业银行十五年发展纪实》中追忆,兴业银行“自我扬弃、二次创业”的战略实施目标在于“老老实实地练就办银行的真功夫,坚定不移地办真正商业银行。”

兴业银行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福建省财政及省内各地市财政局是其主要股东。为进一步优化股东结构,适应发展需要,该行积极实施增资扩股,先后经历数轮,1996年的“第一次”尤让人无法忘却,最终顺利完成之时,实收股本金达15亿元。1996年12月31日,福建日报《生机盎然 成绩傲人》对兴业银行首次增资扩股有一段很生动的描述。文中写道:“福建兴业银行要增资扩股了!这条消息不胫而走,银行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起来了,提机一听又有人在探询:我想购买股票,怎么买?买多少能成为董事?”“在人们眼里,八年后的兴业银行变了,长大了,在‘效益先导、市场取向、业务需要、规模经营、经济核算’的思想指导下,已争取到更广阔的施展空间……面对可人的经营业绩和高额的回报和未来美好的前景,老股东们笑了,他们说投资兴业银行,划算!”


时间来到1998年。这一年,兴业银行十周岁。对一个人来说,自呱呱落地开始,十年的生长迅度最快;对兴业银行而言,从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到储蓄业务实现全国通存通兑,再到成功发行兴业顺通卡等,也是如此。1998年4月11日,金融时报记者陈宜萍在《立足八闽做文章——福建兴业银行发展记事》中表示“福建兴业银行以不懈的追求表明,只有处理好市场定位问题,在激烈竞争的金融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区域性商业银行同样能‘踏平坎坷成大道’,迎来光辉灿烂的未来。”同年8月25日,金融时报记者陈宜萍、翁新辉合撰《同业兴业——福建兴业银行十年创业之路》,用“一个崭新体制”“一件护身法宝”“一条持续发展之路”概括兴业银行十年的“艰苦努力”,称“一个崭新体制”就是“组建一家一级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件护身法宝”就是“始终坚持依法经营、稳健经营、文明经营”;“一条持续发展之路”就是“以市场为导向,靠服务立行,不求最快,但求最稳。”同年8月26日,金融时报记者陈宜萍再次撰文《兴业之路——写在福建兴业银行成立十周年之际》,称经过十年的改革与探索,这家名称申冠以“兴业”二字的银行“成为我国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阵营中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

更名之后,兴业银行2003年12月成功引入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GIC)三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当时,央视国际、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评价兴业银行的这一举措“创下了国内商业银行一次性引入股东家数最多、入股比例最高、涉及金额最大的纪录”;英国金融时报则称中国目前有1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国家股东多种多样,这笔交易还是所有上述银行中接受的第一笔大额投资;有国际媒体评价这一举措是“中国政府加快金融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2004年,我国首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购并城市商业银行的个案在广东佛山尘埃落定,个案的主角就是兴业银行。9月28日,银监会批复同意兴业银行购并佛山商行并设立兴业银行佛山分行。12月6日,兴业银行佛山分行正式对外营业。金融时报称“从更深远的意义说,这一并购的成功在维护社会和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广大储户的利益、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将影响重大”;佛山日报称“此次并购是国内银行史上一次‘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崭新尝试,不但有望成为城市商业银行一种突围解困的模式,还可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同样是2004年,兴业银行明确将推进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两个转变”作为战略发展主线,确立“一流银行、百年兴业”的宏伟目标。2005年5月率先推出以中小银行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银平台”,成为该行落子经营转型的一计重锤。《英大金融》杂志记者唐杰对“银银平台”开创国内银银合作新模式的印象也体现在《兴业银行:逆袭式生长》一文中,他写道:“为中小银行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曾被国内多数银行认之为‘鸡肋’而不愿做,但兴业银行找对了切入点,做出了规模,做出了效益”;上海证券报派出记者独家调研并撰文《兴业银银平台同业负债来源稳定 互联网金融成重要载体》,称兴业银行“总部偏居二线城市福州,却能在全国攻城略地,直逼股份制银行头把交椅,‘银银平台’功不可没”。

2007年对兴业银行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这一年2月5日,作为我国金融全面开放元年首只大盘金融股——兴业银行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1166),成为一家公众上市银行。对此,不少媒体称“作为国内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在A股市场挂牌上市,标志着该行从此进入中国主流资本市场,接受新的检阅,迎接新的考验,展开新的征程”。新华社记者康淼在《兴业引领新一轮金融上市潮》中写道:“兴业银行A股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迎来超过万亿元的申购资金,这多少有点出乎外界的意料。”


兴业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时间倒回2006年5月,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能效融资项目合作协议,推出绿色信贷产品,开启绿色金融的先河。两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10月,该行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全球第63家“赤道银行”,进一步以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观领跑绿色金融。第一财经日报撰文《兴业银行“赤道原则”中国探路者》,称“这家银行为整个中国银行业传递出这样一个积极信号:在整个金融行业占有绝对权重的商业银行,已经逐步意识到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且这种责任的承担将具有可操作的实现路径,那就是开始利用先进的金融技术来限制高能耗和高污染,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董事会》杂志记者彭金涛在《兴业银行从能效融资到赤道银行之路》一文中写道“兴业银行通过提供配套金融产品支持环境保护,将实现节能减排、增加社会福利作为其自身的社会责任融入到银行的日常经营中,并在此过程中寻找商业机会和利润来源,这无疑是正确且卓有成效的”;《人民论坛》杂志表示“一家企业,如果选择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社会责任、选择了一种环境道义、也选择了一种文明方式。九年耕耘,国内布道,国外交流,绿色金融已成兴业银行的金色名片”;经济日报称“如果说兴业银行播种的是‘绿色’的社会责任,今天已开始收获沉甸甸的‘金色’效益”。

很快,兴业银行在2008年迎来20周岁生日。20年,兴业银行完成了从地方银行、区域银行、全国银行到上市银行的四级跨越,书写了梦幻般崛起的传奇历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具备旺盛的活力和巨大发展潜力。《董事会》杂志记者陈捷在《兴业银行二十年发展史》中写道“二十年前,兴业人就勾勒了这样一幅蓝图——‘按照市场规则、国际惯例与国际规范,建立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二十年来,兴业人艰苦奋斗、拼搏进取、改革创新,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一财经日报在《专访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相伴兴业20年 痛并快乐着》一文中形象地梳理高建平董事长的观点,称其与兴业银行相伴成长20年,最大的感受是“痛并快乐着”,“痛”来自于挑战,“快乐”来自于收获;兴业银行20年高速成长的秘密则在于“极富前瞻性的战略谋划能力”“‘市场为本’的经营导向”“发乎真诚的优质服务”“敢于创新的体制探索”。上海证券报在对李仁杰行长(时任)的专访稿《九问兴业:可持续发展“蓝海”如何绘就》中,称“20年光阴荏苒,兴业银行从一家偏居东南一隅的地方性银行,迅速成长为资产近万亿元、员工过万人、年实现利润超百亿元、创新精神强劲的主流上市银行之一,近5年总资产年均增长35%,净利润年均增长72%,发展态势在国内银行中处于最好水平,被视为中国银行业的奇迹”。

站在20年的起点,《兴业银行综合经营规划纲要》出炉。2010年8月,兴业银行独资子公司兴业金融租赁公司获批开业,标志其综合经营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2011年2月,收购并控股联华信托,更名兴业信托,随后旗下基金、期货、消费金融、研究、数金、资产管理等子公司相继成立,形成现代化综合金融服务集团;2014年3月,首家境外机构香港分行开业,兴业银行国际化战略打响。媒体热衷于捕捉兴业银行综合化集团化发展道路上的特别之处,如证券时报针对收购控股联华信托一事,称“收购信托公司能够从更多的渠道弥补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局限,促使银行服务手段多样化,确保在客户综合服务能力,盈利能力上更容易做到‘多点开花’。同时,背靠实力雄厚的上市银行也有助于信托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金融时报聚焦香港分行开业一事,称是在“低调”背景下脚踏实地往前赶,“作为兴业银行‘出海’的第一步,虽然意义重大,但该行对此的宣传并没有‘大张旗鼓’”“秉持一贯低调作风的兴业银行除了在绿色金融领域曝光率较大之外,在综合金融战略的推进方面也已经悄然步入‘第一集团’”;理财周报则描写香港分行的开业典礼“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也亮相现场。这在各家银行香港分行开业典礼上并不多见。此前的例子是,2009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开业当天,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专程到场祝贺”。

无论是成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还是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在银行运营的各个环节落地“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或是定增、扩张综合经营版图,兴业银行一系列行动积极传递与彰显核心成长价值,也引出了“公司治理”这一话题。其完善的公司治理,被《董事会》杂志记者严学锋具象地体现在《兴业银行董事会0票反对的背后》的报道中。记者描述“2008年6月28日,山西太原,晋祠宾馆国际会议中心,兴业银行董事会就15项议案进行举手表决。15名董事(其中一位为委托表决)一致举手。15项议案的反对票全部为0,弃权票同样为0”。经过深挖,记者发现“遍翻公开上市以来兴业银行董事会决议公告,我们竟然找不到一次反对票的纪录”“事实上,兴业银行是被纳入上证公司治理指数样本股的上市公司,以规范的制度和创新的管理著称,被认为是业内最具成长性的商业银行之一。”“0票反对是决议前充分沟通、民主协商的结果,与公司治理有效性并不相悖。从兴业银行的治理实践,我们看到了一种先进的公司治理理念和创新的董事会制度建设”。

2016年,兴业银行制订新一轮五年规划,基于以客户为中心、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建设投资型、结算型、交易型“三型银行”;2017年,兴业银行启动新一轮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改革和流程银行建设,同年,在股份制银行中率先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2018年,兴业银行提出重点实现“三个转变”,即进一步从以产品为主导向以客户为主导转变,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管控好重点风险向管控好全面风险转变,打造一流价值银行。从当下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价值银行”,近三年来,媒体不断以公众视角验证兴业银行的新高度。例如,人民日报表示兴业银行在稳定资产规模的同时“更加强调回归经营本源,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更加突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防止‘脱实向虚’;更加突出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的‘难点’‘痛点,开‘良方’、用‘良药’、施‘良策’,满足客户多元化、综合化的服务需求;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推动非息收入加速增长,同时不断提高处置化解成效,向不良资产经营要效益”;金融时报称“从顺应经济转型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兴业银行新的五年规划从更高的战略角度着眼,进一步坚定了加快轻资本、高效率转型升级的步伐”;中国经济网称“兴业银行的转型策略是实现业务模式从重资产、重资本向轻资产、轻资本,从信用中介、资金中介向信息中介、资本中介,从持有资产向交易管理资产,从融资向融智,从单个市场向整个金融市场的转变,从而真正成为一家‘轻型’现代商业银行”。微信公众号“央行观察”署名仝思考的分析文章《商业银行十年反思录》,以2008-2017年为维度,对比“目前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且经营规模接近的五家股份制银行——招商、中信、浦发、兴业、民生”,得出这样一组结论“十年前盈利能力最强,资产和资本效率最高的招行、兴业,十年后依然是最强、最高者”,其中“如果综合考虑规模、利润、效率、成长性,过去十年最优秀的股份制银行是兴业”;仝思考称“轻型银行有更好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毫无疑问,五朵金花里,最‘轻’的是招行和兴业。轻的背后是差异化的业务结构和管理模式”。此外,在21世纪经济报道以“轻型银行”为题眼策划的陶以平行长专访稿中,阐明当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国内首批股份制银行临近而立之年,中国银行业迎来宏观经济低迷与金融去杠杆的双重考验之时,“只有市场应变能力更强、经营特色更加突出、管理基础尤其是风险和成本管控基础扎实的银行才可能弯道超车……面对暂时的压力,只要兴业银行务实的经营作风和强劲的创新基因依旧,未来依然会是星辰大海。” 这也应验了证券时报记者朱中伟2003年8月26日在《奋发图强兴宏业———兴业银行十五年发展纪实》中的表述:“兴业银行已瞄准了更宏大的目标:建设一流现代商业银行,打造兴业百年基业。对兴业银行来说,‘一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争创一流的目标在于打造兴业百年基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