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头条 > 正文

闽北粮食主产区春耕走访记

2019-03-22 03:55:22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再生稻、育秧工厂、无人机飞防……春耕伊始,记者来到闽北粮食主产区南平市建阳区走访,看到一项项农业新技术在山乡农区推广开来,为山乡种粮带来了新变化。

天刚蒙蒙亮,记者来到建阳区童游街道彭墩村新建的育秧工厂,看到20多名老乡正在一架流水线播种机上忙得热火朝天。摆盘、铺灰(营养基)、播种、再铺灰……大伙儿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怎么又种上早稻啦?”记者好奇地问。闽北山区温度低,种早稻风险大,近年,许多山区农民都把双季稻改为单季稻,播种季节也推到了5月份。

“这不是早稻,是再生稻。”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贵富对记者说,“第一茬割了,留20厘米左右,照看好了,自己又能长一茬。没增加什么成本,但产量能增加四五百斤。”

村民陈良福放下一叠新备好的秧盘,接上话茬:“去年遇到低温灾害,有的可没有四五百斤,就两三百斤。”

“今年有了这宝贝就都不怕了。”林贵富带着记者走进了暗化室,这是去年政府补贴购置的工厂化育秧设备。“墙上这4个大‘风扇’,把外头烧好的蒸汽带进来,温度最高有32℃呢。秧盘放这儿,不管外头怎么刮风下雨,只要2天,就齐刷刷窜苗。”

走出暗化室,流水线播种机旁传来阵阵笑声。林贵富向记者解释:“这机器看起来大,实际上5个人操作就够了,剩下十几个人今天都是来参观学习的。”

“看到新事物都来劲。”陈良福说,“现在种田,最贵的是人工。用这些机器育秧、插秧,一亩田至少能省1个工。”

山区耕地面积小、平整度差,机械利用率落后于平原地区。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建阳区水稻种植综合机械率去年已达到77.5%。从种到收,需要农民“动手”的环节越来越少。

“前几年,无人机还只能在平原上飞,山区高低不平的耕地就飞不了。现在无人机可以自动爬坡了,自动绕电线杆、绕棚屋,也‘飞’到我们山区了。”记者在距彭墩村不远的回瑶村采访时,种粮大户曾雄香高兴地说,“无人机省工又省药,墙角那些背包式喷雾机,再过两年,都得‘下岗’了。”

在彭墩村一片近百亩的田边,10多根黄色“灯柱”格外醒目。“这些是物理杀虫灯,用太阳能的,一点药也不用。”林贵富拍了拍灯柱下的玻璃盒说,“半个月能收集一编织袋的虫,喂鱼喂鸡可好了,蛋白质高得很。”

一组数字反映出建阳区这个国家级产粮大县(区)的喜人变化:近五年来新建育秧工厂16个,机收再生稻面积破万亩,机插率几乎翻了一番,无人机防控面积超过了5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接近3成……

采访结束返程时已是傍晚,闽北山乡气温逐渐下降,但老乡们畅谈春耕“新鲜事”的热闹场景依然让记者心头涌起阵阵暖意。(新华社记者 林超)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