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专题 > 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新闻动态 > 正文

林振清:不忘初心 深耕竹林三十年

2019-10-30 17:36:1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讯(记者 林张清 通讯员 叶秋艳 魏剑生) “最近天气比较干旱,记住不要白天灌溉,气温高,留不住水分。最好的灌溉时间是傍晚,水分才能够充分渗透进去。”10月18日,林振清在建瓯市东峰镇井岐村的东阳雷竹专业合作社,为竹农进行竹林的灌溉指导。


林振清这个名字在建瓯竹农当中可谓“响当当”,更被亲切地称为“竹仙”。林振清是建瓯市竹类科研所高级工程师、科技特派员,从事竹业研究30年来,他主持承担或参与了10多个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其中有6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他撰写的《竹阔混交林毛竹生产力与经营效益的研究》等19篇论文在全国和福建省的交流评比中获奖。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标准《主要竹笋质量分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学技术是兴市富民的第一生产力。”林振清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三十年来,他也始终为此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过去,建瓯的毛竹由于林密度稀,毛竹(笋、竹材)产量低,竹林经济效益低下。为改善竹林结构,增加竹笋和竹材产量,提高毛竹林的经济效益,林振清决定从推广竹林丰产培育技术入手。


1989年,从福建林学院教师岗位调到建瓯竹类科学研究所的林振清,开始从事竹业科研与竹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第二年他便主动承担了林业部百个重点推广项目之一——《笋竹两用毛竹林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的推广研究工作。通过五年的技术攻关,以及对竹山进行科学的管护,1995年,试验区的竹山效益凸显,亩产值达到354元,是试验前的2.83倍。他在试验区实验的一套竹山管理经验也得到推广,辐射面积达12万亩。


为了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林振清编撰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科技读本;主编并负责录制《福建省毛竹林丰产高效培育技术》影像片,无偿赠送给贫困户使用;主持完成福建省财政厅和福建省林业厅《现代农业(竹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该项目每年获补助资金400万元,在建瓯14个乡镇85个村实施;主持发明的“挖笋专用工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工具目前已在雷竹笋采挖上广泛使用。


与好技术相比,竹农更习惯于眼见为实。林振清在担任龙峰村和连地村科技特派员期间,分别建立了312亩和500亩的示范片,大力推广竹阔混交林经营、竹山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护笋养竹等培育技术。为管好示范片,他严格按照《毛竹林丰产培育技术规程》组织实施,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竹林结构更加合理,鲜笋平均亩产从120公斤提高到530公斤,每亩竹材从15根提高到40根,产值从380元提高到2100元,科技生产力正一步一步转化为现实成果。


在林振清看来,示范基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固定教学场所,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为广大林农提供“开小灶”教学同样重要。他说:“深入竹山,现场指导竹农护笋养竹、抚育施肥、新竹标号、病虫害防治、传授竹林结构调整等竹林培育技术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重头戏’了。”30年来,林振清累计举办竹林培育技术培训600多期,3万人次从中受益。


如今,在林振清的带领下,施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生态培育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有效地改善了竹林生态环境,增强竹林抗性,实现竹林可持续经营。目前,建瓯市毛竹林亩均产值达到1020元,最高达4000多元,雷竹林最高产值达5万多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竹产区农民人均销售笋竹收入32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


曾有人对林振清说,依靠手中的技术去自主创业,他必在经济上将获得更丰厚的回报。但在个人的经济利益和为林农服务之间,林振清选择了后者。


三十年,林振清把最美的年华留在了竹林深处。他也先后被评为“全省林业工作先进个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廖俊波式好党员”、南平市“享受政府津贴高层次人才”、建瓯市“劳动模范”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始终秉持为竹农服务、为建瓯竹业谋发展的初心和使命,继续砥砺前行。”林振清如是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