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县域风采 > 武夷山 > 正文

余浩男谈纪录片《朱熹》创作:聚焦“当下意义”

2020-04-24 11:22: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讯 由央视科教频道与武夷山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摄制的四集纪录片《朱熹》,4月21日至24日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该片历时五年制作完成,首次向世人讲述了南宋儒学大师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

23日,笔者电话专访了该片导演余浩男,谈及选择“朱熹”这个人物进行纪录片创作的初衷,余浩男告诉笔者,朱熹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唯一可以和孔子并列的人,但民间对他的形象却比较模糊,由此希望阐述好朱熹这位“熟悉的陌生人”,聚焦朱子理学的当下意义和文化自信。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熹对于我们中国的历史太重要了。孔孟之道是以儒学为基础建构起来,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它面临的危机,但我们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这句话的分量很足的,正是因为以朱熹为代表的一批人的努力,我们的文明才能叫中华文明五千年。”余浩男说,“但是民间的老百姓、包括很多知识分子,恰恰对于朱子又没有那么多的了解,所以我们要回到历史,讲述一个真实的朱熹,让大家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武夷山历史上有“道南理窟”之称,是朱子理学的发祥地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朱熹14岁到武夷山,在此从学、著述、传教、生活近50年,纪录片《朱熹》正是依托这样的历史背景,讲述了朱熹的人生经历及学说的形成过程,最大程度还原了朱熹在武夷山的生活。

“武夷山人对朱熹的这种感情具有普遍性。很多人不姓朱,但我们去拍朱子的时候,他们就觉得朱子就是家里人一样,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你看五夫里的姜氏父子,儿子在外地、在通过跟别人的交往发现,外人对朱子非常崇拜,但自己是在五夫里跟朱子一个地方的人,竟然忽略了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他辞了工作回到当地开始朱子研究。这种民间自发而产生的力量,就使我们逐渐开始认识到朱子的重要性。”余浩男告诉笔者。

余浩男还提到,在安徽黄山拍摄一个罗姓家族,老爷子向他们展示了族谱的第一页,是朱熹写给他们祖辈的一封信,这让他感到非常震撼。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武夷山与黄山可谓“千里迢迢”,一个外姓族谱首页,写的是朱熹劝诫他们怎么持家、相处、教育子女,他的思想渗透到了一家一户的观念中,可想而知朱熹的影响力何等巨大。

“我们在整个不管是拍摄还是做片子的过程中,朱子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面临的就是一个取舍的问题。”余浩男谈到拍摄中难以展现的细节时说,“其实我在武夷山拍了很多东西,后来在片子中没有用上去,包括花了很多心思拍了武夷山的碑林,在后来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发现朱子的身份、素材特别特别多,可能书法家的角色在他的所有的身份里是分量比较小的,基于篇幅实在有限,当时就只能放弃了,其实这是特别可惜的。”

该片力求通过权威讲述,以生动形象的电视语言,全面地反映朱熹学术成就,从历史的困惑到现代的发展,探讨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和以史为鉴的当下意义。摄制历时五年,行程十几万公里,纪录片播出后,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形象逐渐在观众眼中清晰、立体起来。

“片子播出后,很多人给我发短信、打电话,他们说的这么一句话就是:没想到朱子这么重要。这句话反馈给我,也印证了我们做这个片子做对了。”对于该片播出的意义,余浩男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要了解朱子身处的年代,佛教、道教兴起,儒学也经历了边缘化,但我们的发展、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基石的,我们一直是以儒学为指导思想指导实践的,它被边缘化会带来很多的困惑。我们这个时候来讨论朱子,是以史为鉴,我们可以思考以儒学为基石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需要做出一些什么样的改变、改善,使它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使它发展的更健康、更强大、更优秀。当我们去梳理历史时,会发现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文化自信,我想这对当下是非常有价值的。”(张筱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