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探访玉地村杨龟山祠堂

2020-05-08 09:26:4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雨点繁密而又急切,落在玉地老村,落在一望无边的毛竹林,“沙沙”声响不绝于耳。老村玉地是闽北山区一座极普通的村庄,人们习惯用 “老村”“新村”分别来称呼,只因为老村坐落在山中,唯余老人们厮守着,而新村则位于山下的城边,年轻一代早已将自己融入城市生活圈了。可是,因了老村是“闽学鼻祖”杨时后人开枝散叶、迁播繁衍的最初择居地,自然引起人们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何况在老村杨氏宗祠里还珍藏着康熙御赐的“程氏正宗”匾额,让这个远离尘嚣的小山村与君临一切的清朝皇帝有了某些瓜葛。

放眼玉地老村环境,地势明显呈“两山夹一水”,谷底有一条穿村而过落差极大的涧溪,将村庄一分为二,两侧依山坡修筑起来的老屋,隔着流水分布得十分对称,让人联想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情画意。几座孤寂的老桥把水田和矮篱连接成一体,不失时机地担当起迎来送往行人的任务。我们站立在桥上用青石铺就路面,那青石因了岁月的磨洗显到灰白平滑,再经眼前这场大雨的清洗,发出一阵阵幽幽的青光,它似乎告诉我们,这座古老村庄隐藏着许多不平凡的往事,抑或还有凝结在杨氏子孙内心深处那一道挥之不去的乡愁。

静静的山村笼罩在这无边雨幕之下,犹如这水汽中弥漫着太多的负氧离子一样,村庄里潜藏着许多理学文化的因子,似乎也在不断地扩散并包围着我们。漫步在雨中,我遥想起那场古老的北方之雪。当年,杨时与游酢立雪程门,载道南归,从二程处承继了新儒学(理学)的衣钵,开启了闽学大门的钥匙。

于是,我想我眼前的这座杨时后裔聚居的村庄,顶戴着他们先祖的荣光,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成就了一块理学文化的高地。

对于玉地老村,我们必须带着一定的文化思维来认知它。

如果说玉地老村像一本可以左右翻动的历史泛黄的古籍,那么北坡这一半“册页”里藏着的是一个“读”字。因为我总以为“读”是农耕社会文明一根精神支柱,是教化子孙的一条途径,也是振兴家族让其长盛不衰的文化驱动力。

我们撑着伞沿着水泥村道向北坡山上走去,参观心仪已久的杨氏宗祠。杨时与游酢这一对好友并肩站立在大雪纷飞下的程府大门外,这一立就有了“吾道南矣”的恩师赞赏,就有了“理学南移”的文化传播,就有了“程氏正宗”的至高褒奖,也就有了尊师重道的千古佳话。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