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方言谚语中的廉勤文化
2020-07-06 09:10:0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
建瓯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闽语的一个重要次方言,是闽北方言的代表点,主要通行于明清时期建宁府所辖的建瓯、松溪、政和、武夷山、 建阳以及浦城。还有延平、顺昌部分区域,使用人口达200万人。 一个地方的语言,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体现。建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方言文化中,形成许多建瓯乡亲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熟语、谚语,其中不少是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然规律的经验总结。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芝城人,在街头巷尾听到很多涉及廉勤文化的熟语、谚语,在尊重建瓯方言的基础上,将其总结,以飨诸位。 “城西炮,好觑没使。”清朝顺治四年,明故将王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占领建宁府,拥戴明郧西王朱常湖,南明政权重新占据建瓯。清军来攻,由于明末官员贪污腐败,建宁府西城门的铁炮年久失修,在关键时刻无法发挥效用,导致城墙被清军用地雷轰崩,蜂拥入城。从此,建瓯的老百姓就把一些徒有花架子没有实际好处的行为称为“城西炮”,一些人平时只说大话,不脚踏实地地工作,就会被建瓯人嘲讽为“城西炮”。 “学好三年,学坏三工。”一个好的习惯养成需要三年的时间,但是一个坏习惯只需要三天。这句话告诫人们,要经常反省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能被欲望左右。“三工”,即三天的意思。 “一只做官,一只话正字。”封建衙门里的官员要说官话,因此在老百姓眼中,当官的就要能说“官话”,不能接地气,常常用来嘲讽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敢吃苏州米,就敢担苏州担。”建瓯方言中的意思是拿了这份报酬,就要敢于承担这份责任。闽北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历史上水稻种植面积不足,官府常从苏杭一带调粮,故“苏州米”有官员薪俸的含义。公务员既然享受了一定的待遇,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建瓯乡亲们朴素正义观的表现。 “徛得直,坐得正,南街头前照得镜。”形容做人做事十分正派,胸襟坦荡。南街头是芝城的中心地带,也是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也是平时街谈巷议的重要“集散地”,在南街头“照得镜”说明做人堂堂正正,为官清清白白。 “人到厝里,名到墿里。”形容人的德行好坏,外界众人自有评说。建瓯的乡亲常常用这个俗语告诫人们,做事情要经得住群众的考验,政府官员更应该秉公执法、依法办事,才能有好的“政声”。“墿”是道路的意思。(邱冬勇) |
相关阅读:
- [04-01] 建阳水吉方言中的市井俚语
- [02-06] 建阳:“空城”夜里敲锣响 方言防疫入心中
- [01-30] 松溪方言快板喊话视频火了 快传唱起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