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途山见闻
2020-09-03 09:21:3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
村东南端两公里处有浦林禅寺遗址。浦林禅寺坐落在牛途洋上部视野开阔风景秀丽的山脚下,海拔一千多米。此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天朗月明,惠风和畅,是人民群众十分景仰心仪的地方。据说浦林禅寺在元朝初年被烧毁后荒废,遗址处残留2件清代石香炉和3尊现代木雕菩萨像,现存简易棚内还零星散落明代石构件和柱脚石,但最值得津津乐道的是中国建筑材料的四件宝物:一是建筑斗拱,二是宋代陶瓷残片,三是古代瓦当,四是古老三合土。 浦林寺原名牛途庵,建于哪个年代已无法考证,据老一辈口口相传,它承继了福州华林寺的格局和建筑风格,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大殿坐北朝南,抬梁式构架保存魏晋风韵,造型古朴;斗拱简洁严谨,大量运用插拱无一根铁钉。承继了“越山吉祥禅院”的衣钵。这种斗拱既起支撑的力学作用,又有装饰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传统住房建筑浓厚的民族风格。木结构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史称之为“土木之功”。体现了传统住房建筑浓厚的民族风格,展现古代建筑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和聪明才智。 县志记载的“浦林禅寺”在施工现场的淤泥层底部出土了不少宋代瓷器残片,采集到古瓷器标本共计57件,其中北宋28件,南宋29件。北宋瓷器标本有刻划纹青釉碗残片3件,青瓷器盖2件,刻划纹青瓷碗残片23件;南宋陶瓷器标本有酱釉瓷缸片3件,酱釉陶罐残器1件,青瓷壶口沿残片1件,刻划纹青瓷碗残片24件。 从这些瓷器残片观察,器型绝大部分为碗,少量壶,器盖和 陶罐残片,年代大约从北宋晚期到南宋中期这个阶段,均属生活用器,其制作工艺水平精湛,用料细致讲究,充分证明我国陶瓷工艺的古老和高超,也佐证宋代以前这里就有先民在此生存活动。 中国人使用三合土的历史是久远的。在古代,常常用三合土来筑墙、做基础、做坟墓封土等。古代三合土除了使用石灰和土之外,还掺有糯米、蛋清、红糖、动物血、桐油、植物汁液、白矾等“添加剂”。在历史文献上,明《天工开物》中记载:“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浦林禅寺遗址残留的三合土地面用料和工艺,与它的描述完全一致。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说中国古代三合土“其坚如石”,从现代对古三合土的实物取样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因为消石灰(成分是氢氧化钙)与土、砂和骨料中的矿物产生胶凝反应,生成硅酸钙和铝酸钙,并把未反应的颗粒包裹和胶合成了一个整体。在此之外,也发生了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结晶以及氢氧化钙自身结晶等。结晶对强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添加糯米浆使碳酸钙结晶相对比较均匀致密,使抗压强度有所提高。但蛋清、红糖、动物血、桐油、植物汁液等对抗压强度的提高不起大的作用,只有一些辅助作用。它的表面硬度,抗压强度,防水、抗冻融,“其坚如石”使用效果和寿命都让人钦佩。 中国建筑建材史告诉我们,“秦砖汉瓦”最能标明一个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其中汉代瓦当尤为突出,它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还有兔、鹿、牛、马动物图案,饰面以莲纹、葵纹、云纹居多; 浦林禅寺遗址出土的瓦当饰面风格与此十分相近。 闽东北美丽的牛途山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大年初一,有一个和尚,饿昏在牛途村吕氏家门口,主人许红娘见状即将其扶入屋内,悉心照料数日,临别还赠送一些粮米。和尚无比感激,言:“无以为报,此山上大雪封山时,唯有一处无雪,汝可葬于此地,必福泽后辈。”因此,许红娘过世后,晚辈即遵言将她葬于牛途山上。此后从明朝初年开始,一共有七位当地吕氏祖先先后安葬于此。其子孙昌盛繁衍至今在此地安居乐业。闽东北人民群众素以行善为美德,可以说太婆许红娘的善举只是一个典范。 浦林禅寺久经风霜,到上世纪90年代,只残存遗址,村民动议筹资重修时,吕府陆清香老夫人欣然捐款一万元,此举在当年万元户都很少见的年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捐款的票面看,多为角币分币,百元票额的不见一张。可见这些积蓄都是老人平时省吃俭用所存,拳拳之心可见大善,现年94岁的老人至今仍在种菜,养鸡,编筐劳作,自食其力。对此,笔者十分感动,以七律一首,咏杜鹃花以赞颂之: 子规啼血染高岗,缕缕清香逸四方。 叶茂枝繁思沃土,花团锦簇恋山乡。 持家俭朴佳名播,处世仁慈懿德芳。 撷取一枝来祝寿,尊前且喜萃千祥。 |
相关阅读:
- [07-23] 政和县澄源乡新康村:新康“里长”请喝茶
- [09-08] 政和县澄源乡前村村的“美丽转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