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年轮:精美的拄杖窟
2020-09-10 08:37:1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
锦屏东关寨古道上,落叶掩映下的拄杖窟 锦屏古道上的拄杖窟 不经意,谁都把它踩在脚下;不在意,谁都不瞧它一眼。百年千年,它观察过往的每一位过客,洞察着苍穹的深邃、人间的沧桑;百年千年,它被树叶泥土覆盖、野草荆丛遮掩。它,名叫拄杖窟,是古道的年轮,镌刻着古道或清晰或模糊的记忆。 拄杖窟,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它就是古道路石上的小洞眼,与银元一般大小,深浅不一。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是解开古道秘密的密码——拄杖窟越多,窟眼越深,说明古道来往的挑夫人多,运输繁荣。 一副担子由扁担、拄杖和杖绳组成,拄杖有杖头、杖栓、杖尾三个关键部位。挑担,拄杖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挑担时,用拄杖撬着扁担,可以分担挑担那个肩膀的负担,减轻重压;歇肩时,担子落在拄杖上,才可让劳累的肩膀得以小憩。 过去常年以挑担为生的人,拄杖做工精细,杖尾都套个铁箍或铁锥,它有三个作用:一是保护拄杖不会因磨损变短和受力开裂;二是当武器使用。过去,古道上土匪多,抢劫的事经常发生,拄杖就是御敌防身的武器;三是发号施令。挑担队伍的领头者要歇肩时,放下拄杖,轻击一下路石,后面的人听到这个信号,都会默契地相继放下拄杖,停下脚步,落担歇息;起担时,领头者又以杖击石,发出起步的信号。那一串串以铁击石的“铿铿”声是多么清脆悦耳。 早期走古道,笔者也没有在意路石上那些不显眼的小洞眼。 2015年1月23日,笔者到澄源乡林山村,探访锦屏至穆阳古道林山村段。一位姓李的老人说,往纯池方向的狮子岭古道上有个杖窟。我让老李带我找到了那个杖窟。在路面一块较大的石头一端果然有个直径约四厘米、深约两厘米的小圆坑。老李说,这里原来有棵巨大的老松树,挑担的人经过这里,都会在松树下歇担,久而久之,便磨出个窟窿来。 老李说,很可惜,这棵老松树被砍了,路边的树都被砍光了。“这样的杖窟古道上还有,半山岭就有个很圆的孔。”为了找半山岭那个拄杖窟,笔者去了两趟,结果没找着。 后来,我走每一条古道,都十分留意路石上是否有拄杖窟。想想,这样的小杖窟是极不简单的。一条路有无数人在走,有无数人在挑担,但不是每一位挑夫每回挑担过程中都会选择把拄杖落到杖窟上,把拄杖拄到窟眼上大都是偶然的。但是,要磨出那么个一两厘米深的窟眼,没有几百万、上千万次的“点击”,窟眼是无法形成的。当我在一条条古道路石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拄杖窟时,我为这一个个充满灵性的小洞眼而震撼。 大多数古道多多少少都有拄杖窟。穆阳至政和的古道对政和人来说是命脉般重要的古道,笔者三次探访麻岭古道,奇怪的是麻岭拄杖窟不多,只在麻岭巡检司附近很集中地发现5个杖窟,问了周宁的朋友,说这段古道因埋光缆路石被翻过了。政和著名的稠岭只有浅浅几个,原因可能是稠岭修建较晚,或是因为有另一条相对平缓的岔道,挑担人走岔道多。其它古道拄杖窟也偶有所见。拄杖窟最多就是锦屏至黄坑的古道。 锦屏地处政和县东北角,是个很偏远的山村,但宋明两朝360多年开采银矿,茶叶等贸易十分繁荣。过去交通都很闭塞,锦屏算是交通便利之地。一条古道直通穆阳,是条通江达海的大通道,江便是穆阳的穆水溪,通过穆水溪行船可抵闽东三都澳港,出东海。这条古道从锦屏村到东关寨这段现存古道上就有十几二十个拄杖窟,而且一个个都很明显,窟眼较深,很匀称,漂亮之极。 每当走在古道上,每发现一个拄杖窟,笔者都万分感慨:它是我们刀耕火种的先人,为生计,在困苦磨难中磨砺出的深切记忆;如今,它仍然毫不起眼地深藏荒野中的古道上,百年,千年,万年……(徐庭盛 文/摄)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