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夫是朱子家礼的“故地”
2020-10-09 09:23:56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
五夫兴贤书院 (郑友裕 摄) 历史注定,朱熹与武夷山五夫镇有着不解之缘。14岁来到五夫求学生活,饱读诗书;在五夫与刘清四结婚,生儿育女;奉侍母亲,晨昏定省;数度从五夫出发,走进同安、江西南康、浙东、湖南潭州、国都临安、福建漳州等地,又数度回到五夫,著书立说,传道授徒;最后,从五夫走进考亭,创立考亭学派,朱子理学终成国家学说,宋末至清朝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五夫,是朱子生活、学习、立家、成就、牵挂的地方,在五夫他近距离观察着民众的生活,琢磨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思考着如何引导一个人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五夫他编写的家礼,包括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大部分,体例完备,眉目清晰,礼仪安排紧凑、连贯,内容详略得当,文字表达简洁,是最合理、最能代表儒家精神的居家仪礼制度;在五夫他把日常礼仪导入百姓生活,为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起了积极的作用。 朱子家礼思想发源于五夫 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礼者,礼器也;礼者,礼仪也;礼者,礼制也。朱子以前,我国古代之礼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即礼器阶段、礼仪阶段、礼制阶段。朱子认为,从周公制礼,到孔子修礼复礼,直至唐代,礼基本上是贵族、士人的游戏。“礼不下庶人。”因此,他从五夫开始,就对礼倾注了满腔的热情,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致力于把礼从贵族之礼、士人之礼转化为庶民之礼。《朱子语类》卷九十有一段回忆文字说:“某自十四岁而孤,十六岁而免丧。礼文虽未备,却甚齐整。先妣执祭事甚虔。及某十七八,方考订得诸家礼,礼文稍备。”这一段出自朱子本人的回忆文字,清楚地表明,朱子还在五夫学习的时候,就注意观察自家祭祀礼仪的情况,从而产生了制订家礼的思想。朱子16岁时候,老师刘子翚给他行冠礼,并取字“元晦”,寓“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的教诲,对他产生了直接影响。毫无疑问,这是朱子家礼思想的萌芽。朱子终年71岁,除小时候在尤溪、浦城、建瓯生活14年,在外为官9年,晚年在考亭书院定居9年外,在五夫居住时间长达40年。五夫民众一言一行、一喜一悲,特别是如何依礼表达、依礼行事,都看在朱熹眼里,烙印在脑海深处,耳濡目染,使他对于礼有着深刻的思考。这便是朱子家礼的思想源泉。 |
相关阅读:
- [09-16] 明理崇德·尊师尚学 延平区举办朱子敬师礼活动
- [09-13] 武夷山朱子故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创新交流方式
- [09-11] 2020朱子敬师礼在浦城三中举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