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容师”眼中的城市之变
2020-11-02 08:45:5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分享到:
|
|
深秋时节,一阵秋风吹过,城市的道路上便多了许多落叶。 “在以前,清扫落叶是件头疼的事,现在倒是很轻松了。”10月26日,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从事环卫工作的梁洪涛说。 环卫工人,是一座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保障者。他们穿大街越小巷,任劳任怨,是一座城市的“美容师”,也是这座城市变化的“见证者”。 环卫工作步入“智慧化”时代 在梁洪涛的回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延平只有环卫职工200多人,每天要负责15万平方米街道的保洁、80吨垃圾和35吨粪便的清运。那时候,路面也不像现在这样平整,环卫工人每天除了清扫崎岖不平的道路外,还要摇着铃、推着垃圾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收集垃圾,再运到塔下生活垃圾处理场,不仅辛苦,效率也不高。 现如今,洗扫车、洒水车、雾炮车、高压冲洗车等组成机械化清洁作业车辆,清扫马路上的落叶已是轻而易举,环卫工人有更多时间对机械化作业无法清扫的区域进行保洁,人机结合、各司其职的道路保洁模式,使城区道路环境卫生保洁更加立体。 在实现道路保洁机械化的同时,智能化、科技化的监管手段让环卫工作更高效,武夷新区“智能环卫”系统通过对车辆平台、人员监管平台、质量平台的监管,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网格化管理。管理人员在监控中心通过电子屏幕对人员、车辆、道路保洁、垃圾清运等情况实时调度、实时监控。 南平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永宏介绍说:“每一辆机械化作业的车辆工作轨迹和情况都在屏幕上一目了然,通过GPS定位对讲机,监控中心可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诸如垃圾暴增、卫生死角或大宗废弃件等,管理人员可以从定位中,找到距离路段最近的车辆及时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环卫管理效能和水平。” “厕所革命”提升城市文明 “上世纪80年代,环卫工人最怕的就是下雨天和冬天,那时候没有抽水马桶,各家各户早上把尿桶放在自家门旁,环卫工人靠着肩挑手提挨家挨户将尿桶收集倒入粪便收集车内。公厕更是寥寥无几。”梁洪涛告诉记者。 如今,市民如厕的方式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0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延平区胜利街大同里的一处公厕,这处公厕位于繁华路段,来往的人多,但依旧地面整洁,洗手台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公厕内的新风系统让人们几乎闻不到异味,洗手台上摆放的绿植让公厕内的环境变得温馨舒适。居住在大同里的刘先生说:“原来这个位置附近也是一座大型公厕,可以说是又脏又臭,附近居民苦不堪言,现在这样的公厕让人觉得干净又体面。” 近几年,在延平区像这样通过改造提升的公厕就有58座,每座公厕的外观和内部设备等都得到了整体修缮,除了配备新风系统外,还设置有第三卫生间,有条件的公厕还有空调和环卫工人休息间。带着孩子如厕的市民小陈告诉记者,“第三卫生间帮了我大忙,孩子小时候我可以把他放在第三卫生间的尿布台上换尿布,再大一点他可以在第三卫生间上厕所。这样的如厕环境让我们觉得特别方便舒心。” 垃圾转运站“下岗” 垃圾分类亭“上线” 为了方便处理垃圾,垃圾转运站往往设置在居民楼附近,可其散发的臭味和二次转运造成的滴洒漏让周边的居民十分反感。2017年9月,延平区23座垃圾转运站集体“下岗”,改为采用直运密闭式收集车、后装式压缩车等多种车型的垃圾收运体系。 现如今,通过直运的方式,延平城区的生活垃圾已经实现了日产日清和收运环节的密闭化、机械化,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像这样240升的垃圾桶,现在用电动三轮压缩车收集桶内垃圾,就比原来减少了三个可能产生滴洒漏的环节,收集完还能第一时间对垃圾桶进行清洁。”环卫工人李忠辉说。 比取消垃圾转运站更进一步的是让垃圾“各回各家”。 去年,南平市出台《南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品种类别及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南平市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回收。 今年7月2日起,武夷新区云谷小区、赤岸统建房、南林统建房三个片区,红蓝绿黑四色垃圾桶正式上线,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涉及居民5790户。 林永宏介绍,随着建阳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PPP项目即将投入使用,可以实现厨余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可回收物由有资质的回收企业参与处置,进行回收;有毒有害垃圾由专门的收集单位集中收集保管,运送到有毒有害垃圾处置单位进行集中销毁;其他垃圾统一收集运输到瀚蓝(南平)固废处理有限公司进行焚烧发电处理。通过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有效地确保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化、减量化。 道路保洁、城市公厕、垃圾分类……环卫事业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幸福指数紧紧相连,映射出了南平市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的不断提升。(张莎)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