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感受山头关

2021-01-28 14:57:0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山头关景色

山头关古称老关,位于光泽县寨里镇山头村,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关隘。

据清版《光泽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山头关建于北宋年间,因防范外敌和山寇入闽而建,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闽赣重要的关口之一,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1646年,郑成功拥明隆武皇帝而奉守此关,浴血奋战,抵御清军入闽,时间达3个月之久。1933年红军以关口为基地,在这里数次争战,抵抗国民党剿共部队入关。1949年,人民解放军入闽部队追剿国民党从关口出入赣境作战。

千百年来,山头关经历无数战争。可是在清嘉庆年间,山头村的龚文焕、龚文炳、龚文辉三兄弟科举“三凤齐飞”,因连登进士入选翰林而天下闻名。当地村口的“三凤齐鸣”牌坊,皇帝“广厦资扶”的龚氏大夫第、朝廷赐联、林则徐作传等,又留下无数佳话。

走过山头村村口,笔者发现,关在村子的西面,关口不是立在高处,而是立在村子下面。在一个叫七里坪的地方,有一座清代的高拱石桥立于路口。小桥、流水、人家,乡间风情浓郁。一座建于清代的龚氏节孝牌坊伫立着,当地龚氏宗人、儒士龚懿去世,妻子何氏守节,抚二子长大,读书成名,当地将何氏一生事迹上报朝廷而赐封太安人、太宜人,建起这座节孝牌坊,至今保留原貌。

穿过七里坪,就是进入关口的小路。左边是溪水深涧,底部岩石错立,右边是山体岩石,高山崖壁,树草森森。沿途著名的唐开山,是唐朝人们在山上开荒种地,后建起著名的唐开山寺而留下的名字。山高海拔1403米,是关隘东西的屏障。沿溪靠西,是连绵的笔架山,由多个峰头组成,形状奇特,昂然挺立。如古人书案上的笔架,所以有此名。笔架山与唐开山夹住这条山头关通道的山谷,有一条长约12里的小路通行,一路上岩石石阶和土路交错,路斜坡而下,坎坷难行。

来到关口,现在关的建筑都没有了。昔日的关墙、关门、关楼、关卡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高高的关基石墩留在那里,似在诉说往日的沧桑。通往关下的石阶路是斜低而直下,上关的道路都淹没在两边高长的树林草丛中,只有用长棍挑开,才看到昔日的路面。

站在关口俯瞰关外赣境,这里一路而下是江西贵溪的所在地。关内高于关外,地势平缓。关外是下坡,地势险陡,易守难攻。自古也是一条官道,由江西贵溪过来到这里都是上山的路,到了山头村往光泽县城才是下坡的路,是江西从贵溪到光泽往福建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历史上,这里道路虽然难行,但一年四季商旅行人不断。直到江西贵溪公路开通,这条关路才落败下来。

据传,在宋初年间,江西一带战乱不休,贼寇群起,进而扰邵武延平福州等地,宋太宗派有名的杨家女将穆桂英率兵来到这里进剿贼兵。穆桂英骑马在这里环视了一遍,见山势雄峻,道路险陡,大为高兴:“有这天然的屏障,还怕什么贼寇不能剿灭!”于是就在山头下闽赣交界处设立一个关口,派兵把守。贼兵进犯这里,要仰攻上山。而守兵居高临下,势破如竹。有一次贼兵倾巢而出,虽然杀进了关口,但穆桂英站在山头,指挥大军抵御攻击,大获全胜。此后贼兵一听山头关,就胆颤心惊,再不敢进犯这里。以后关口就雄立在山头村下面,成了闽赣两省的屏障和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村里还有当年穆桂英的练兵坪遗址,关下有将士焦赞洗澡的水潭,当地人叫“焦窟”。而当年杨家的士兵长期驻扎在山头上,建房造屋,开荒种地,娶妻生子,慢慢成了一个村子,就叫山头村。许多兵丁成了村民,后来又外迁了不少人家,村子成了一个大村落,就叫山头村。山下这个关口,就叫山头关。

岁月沧桑,时光流转,昔时的古关留下了印迹,让人们了解了一个关隘到一个村落的发展进程,感受了古关的历史文化。千百年过去,山头关这里风光依旧,人文依旧。(王建成 文/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