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光泽“杨孟龄民俗馆”
2021-02-10 15:20:3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
光泽县中山路22号的“杨孟龄民俗馆”,是福建省首家民办民俗馆、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走过了20多年的创办历程。 1994年3月,经省市文化部门同意,光泽县政府批准,杨孟龄民俗馆由原光泽县农业外资办退休干部、民俗文化爱好者杨孟龄以个人名义投资创办,为当时福建首家民办民俗馆。杨孟龄老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长期以来对闽北光泽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了解,注重民俗物品的收藏、观赏、研究。杨孟龄的妻子刘步英师范肄业,是县百货公司的退休职工,在丈夫身边长期耳濡目染,对文物和民俗也产生了兴趣,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他们认为,经专家考证认定,光泽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在商周时代就有人居住,建县历史也有1000多年。这块土地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悠久的闽越文化背景。光泽县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民俗内容非常丰富,是民间文化的瑰宝,应当抓紧抢救和保护并发扬光大,否则就有消亡的可能。于是他们产生了办一家民办民俗馆的念头。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杨孟龄夫妇开始四处将光泽流散在民间的民俗物品收集起来,将多年的积蓄投入其中,并在1993年下半年提出创办民俗馆的申请,并于1994年3月获得了批准。民俗馆馆址设在杨孟龄夫妇居住地,一座位于光泽县城后街中段距今数百年的清乾隆年间的花园式古建筑中。房子坐北朝南,紧挨沿街小巷,外观为空心斗墙,雕砖瓮瓦。内有旧式楼阁、走道回廊、厅堂、厢房,到处嵌格花窗。楼下方的砖楼上木板铺地。后面有亭台、花圃、卵石路面,整个建筑造型美观,古朴典雅,工艺精巧,展现了清代的家居建筑风格,很有观赏和考究价值。 走进馆内,四处可见民俗物品。包括有建筑、家具、用具、服饰、陶瓷、书画、钱币、砖木、石雕等10多个类型,约上千件之多。藏品种类齐全,涉及到前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可以看到上古的厥草叶化石,年代久远待考的木制兵马俑、陪葬用的陶瓷坟瓶。宋代各式的釉碗、盘、盆、罐瓷器,元代挂在房中镇邪的钟馗木像,明代的板箱、石盆、天宝鱼缸、石秤砣,考武举用的石锁。清代雕花饰金的床、桌、椅、柜、中案、梳妆台、针线筐、打灰拍,大人小孩的衣饰鞋帽和蚊帐、线麻、铜锁、书籍、乐器。有宋元明清各朝代的钱币,做房基的各类石础、古城墙的硬砖;还有上世纪初的扁担、秤、桶、盆、坛、筐、碗、钞票;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毛主席像章、语录本等。藏品琳琅满目,仿佛“穿越”进一个民俗世界。 这些民俗物品集中展示了闽北光泽的地方风俗民情,再现了这里历代人们生产生活的习俗,透视了光泽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如光泽古时城内民居建筑很有特色,建房有很多讲究。房子的石础有方形、圆形、多边形,上面的雕饰和形状不同,表示不同家庭的等级。房中门窗的花格点饰方胜、双圈,表示如意;蝙蝠表示多福;石榴表示多子;牡丹、莲花表示富贵。说明了人们讲求家居吉祥平安的心理。 馆内陈列的明清时代的落月床颇有特色:将床沿加宽,方便妇女生孩子后起床好落座,要抱孩子喂奶坐着也舒服。陶制的擂钵和茶树枝做成的擂棒,是光泽人加工擂茶的工具。线装土纸印刷的《康熙字典》有20多本,是清代印刷品,让人欣赏到当年民间雕版印刷的技术水平。清代镌刻着《洪济义仓规约》的石碑,是宋代朱熹帮助光泽创立义仓的沿袭…… 如今,杨孟龄老人已去世,刘步英老人继承丈夫的遗志,在有生之年继续办好这个民俗馆,保护好光泽的地域文化。 民俗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印迹,是人类生存信仰的表现。保护好民俗文化,就是保护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根。杨孟龄民俗馆如同一本光泽历史的教科书,让我们看到了丰富的光泽人文。(王建成) |
相关阅读:
- [09-21] 又到农历八月一 开路民俗代代传
- [07-30] 古街路演展民俗 文旅融合引客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