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别具特色遇仙桥

2021-03-08 09:24:4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在闽北称“筷子桥”,现存30多座,其中政和县12座,顺昌县4座,是传统木结构桥梁中的精华。闽北木拱廊桥一般有选桥址、测水平、上三节苗、立将军柱、上五节苗、上剪刀撑、立马腿与桥面板、架桥屋及装饰等步骤。符合力学原理,美观实用且稳定性强。2017年,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政和、顺昌)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白水遇仙桥是一座木拱廊桥。古代人建廊桥,是有讲究的。遇仙桥位于武夷山市鹅子峰南坡,上梅乡茶景村西侧约1公里,横跨于白水前溪之上,位处白水盆地聚落的入口,这里四周环境清幽,绿竹荡漾,溪水叮咚。遇仙桥长17.4米,建廊屋5间;四柱九檩抬梁屋架,宽4.1米,高3.6米。悬山屋面,皮条脊。桥跨是单跨实腹式石拱,拱跨位于当心间下,净跨10.3米,矢高约4.3米。拱圈用料石纵联砌就。桥内两侧有直棂栏杆,水泥桥面。桥外两侧檐枋下设蓑板,每间都开有空窗。

此始建年代不详,明朝嘉靖《建宁府志》上载名为步仙桥,邑人吴汝舟建。现存大部分系清代建筑,桥屋于1979年有重修;最近一次修葺是在1994年,并在廊桥的东西两岸补建了宽阔的廊亭,便于村民休闲及宗教民俗活动。

这一带乡村流传一仙人点化白水造酒的传说,故该地称为“白水”,桥也叫“遇仙桥”。古时,每年“三月三”四乡八里的人都要到白水溪入水口处,用糯米、红糖、香料和成一团,做成类似馒头的食品“斋仔”,供祭山中诸神仙,祈佑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后来,白水一带工商发达,行业繁荣,乡民将民间信奉的行业祖师如木匠业鲁班、造纸业蔡伦、盐米业管仲、剃头业罗祖、屠宰业张飞等都供奉于桥上,所以白水遇仙桥在当地也称为祖师桥。

这里曾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偷碗”。据说想要生男的人家,在“三月三”这天向观音菩萨诉求许愿,求愿者在回家的时候要从桥会上悄悄地藏起一块饭碗带回家,不能让人知道。如果愿望实现了,求愿者来年需要准备至少十块碗、十双筷子,十只汤匙去还愿,即“藏一送十”,饶有风趣。现在,随着计划生育以及观念的进步,“偷碗”陋俗渐渐消逝。但来到遇仙桥来祭祀、拜祖等习俗,当地村民依旧乐此不疲地传递下去。所以今天我们还能在桥两边的柱子上看到人们所求的愿望,例如:“漫天星斗添福寿,金榜题名多生子”等等,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睦平 文/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