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说话” 重现战争岁月
2021-03-29 09:30:3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分享到:
|
|
纪念馆展厅共陈列了200多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300余幅图片资料,图文并茂、翔实直观,全面展示了闽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经历的大革命浪潮、土地革命硝烟、抗日战争烽火、解放战争炮声的革命史实和新中国成立以来闽北建设成就。 “中央政府为供给战时紧急军食,暂向群众借谷,特给此证为凭……”展示窗内,一张中央政府向崇安苏区借谷凭证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这张借谷证只有巴掌大小,纸片泛黄,但保存完好。凭证上印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几个字,下面标注了中央政府为供给战时紧急军粮,暂向群众借谷,特此凭证;借谷者也可按时价折成米谷;持此证者于1933年稻谷收成后,可向当地政府如数领还新谷等内容。 借谷证上还写明所借数量,“干谷贰十斤折米十肆斤半”,最后落款是“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的盖章。张金锭介绍,这种凭证是他从崇安街道黄墩村一位“五老”家庭里收集来的。 “这类凭证,是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艰苦斗争的写照,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取信于民的历史记录。”馆长罗永胜说。 馆内每件展品都静静躺在属于自己的小小橱窗内,在经过一个装有两枚地雷的玻璃展柜前,张金锭凝视许久,才开始缓缓地诉说它的故事,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这就是我们闽北苏维埃兵工厂制造的地雷。”他介绍,1931年7月,闽北根据地岭阳兵工厂迁至崇安县(现武夷山市)坑口长涧源村,9月又迁大安范畲村,并改名为闽北兵工厂。当时,这个兵工厂能制造步枪、冲锋枪、马刀和刺刀及各种零配件等,保证了闽北苏区发展的需要。 说起地雷在当年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四渡桥是绕不开的话题。张金锭介绍,位于崇安西部的洋庄乡四渡桥是县城通往闽北苏区首府大安的咽喉要道。从1931年起,闽北红军便在四渡桥的火鹰山上筑起了一个碉堡阵地。1934年,敌军已占领了四渡桥对面的茶亭村和黄石街,正沿着四渡桥南北夹击。四渡桥一旦失守,大安就会落入敌人包围之中。我军在四渡桥东侧的一个制高点炮台上观察阵地内外的全部情况,只要敌人一靠近阵地的前沿,就被地雷、手榴弹炸得狼狈不堪。经过八昼夜的浴血奋战,给敌人以很大杀伤,圆满完成了军分区交给的七昼夜阻击任务。 黄道在总结时指出:四渡桥这一场守备战,打出了红军的威风,它除了直接掩护军分区机关、医院、工厂的安全转移之外,更重要的是给军分区以及闽北根据地的战略转变的关键时刻赢得了必要的准备时间。 此外,还有黄道少年时穿的马褂、闽北分区总工会证章、徐履峻的勃朗宁手枪、闽北苏维埃被服厂的缝纫机等,张金锭几乎对每一件文物都如数家珍。不仅因为馆里的许多文物是由他征集而来,更是因为他对红色文化满腔的热情和由衷的热爱。 文物让现代的我们更贴近历史,更主动地去探寻历史、铭记历史。同时,文物也在一次次的讲解和传承中“活”了起来!(徐园园 文/摄)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