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重游梅口古埠

2021-05-26 09:07:3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梅口古埠

巷陌春深芳草绿。辛丑年的初春,我又一次来到松溪县梅口古埠,体味古渡风情,亲近古村风姿,放眼两岸风光,寻觅那一缕淡淡的乡愁……

梅口古埠位于松溪县郑墩镇梅口行政村,距县城十六公里,是古时松溪河离开县域的最后一个商埠。

进入梅口古埠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百二十多棵姿态万千、郁郁葱葱的百年古樟树。梅口村在松溪河两岸的村庄中,属樟树最多的一个,村子像是坐落在樟树的怀抱中。这里樟树姿态多样,大树多人合抱,巨伞撑天;小树碗口般大小,潇潇洒洒;有的老态龙钟,像和蔼可亲的老人;有的粗壮挺立,像朝气蓬勃的汉子;有的并肩而立,秀貌楚楚,像一对亲昵的姐妹;有的老少同堂,欢聚一起,亲如一家;有的孑然一身,神闲气定,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古樟树见证着梅口古埠悠久历史,也写照着数百年的岁月沧桑。

梅口村是在南宋时期才形成初具规模的村庄,在松溪河的水运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松溪河经此流出县境,因此梅口扼松溪之“尾”而独拥优势。梅口在航运时代风光无限,村里的每条巷道都直通码头,最多时有18条巷道。渡口船帆穿梭,商旅云集。繁忙的水运,带来繁荣的商埠。

据《松溪交通志》载,梅口埠每天停泊木帆船少时六七十艘,多时可容上百艘,商品集散规模为全县最大,是闽北最繁荣的商品运输码头之一。

梅口埠古渡旁立着一块有“梅口下渡”字样的石碑,刻着渡口安全守则,上书“文明乘船,礼貌待客,扶老携幼,安全第一”。看着石碑,想象当年过往船只在渡口靠岸离岸,耳畔犹响彻着古渡口周边商铺叫卖的吆喝声,不禁令人联想起它昔日的喧嚣与繁华。随着公路、桥梁的开通和河床的变化,2007年10月,全县最后一个渡口梅口渡旁边建成了梅口大桥后,梅口水运终于画上了句号。

我站在古码头一块方石上,身后是一棵棵古樟。梅口古渡口就从我的眼前延伸到了碧绿的溪水里。古渡是由一块块巨大的河卵石砌成,原本那些历经千百年岁月的卵石沉在水里。前些年上游前进水库电站的建设,造成松溪河梅口段水位下降,这些卵石失去了滋润,被蒙上了墨一般的颜色。沧海桑田,千年的风雨,梅口古埠、古渡,讲述不完的传奇故事……

梅口十八街巷,有名可知的有范家巷、陆家巷和叶家巷等。每个街巷面临河道的出口都有一条入河石梁,民间俗称“十八石敢”,便于船家停靠卸货。这十八个街巷连接的十八个码头应该是十八个专业码头,不同的姓氏家族垄断着茶瓷米竹不同的行当。

在我倚靠的古樟树对面,是古巷之一的“叶巷”。由巷名猜想,当初叶巷居住的大户人家,一定是叶氏家族。起身向巷子里寻觅而去,小巷地面和两边的巷道都是由色彩斑斓的卵石砌成。走近古宅高大的土墙,发现梅口古宅建筑的与众不同之处。从地面至人半身高均是鹅卵石,用鹅卵石做基础,其一是梅口处在河道边,建屋要防洪是第一要务;其二是河道遍地河卵石取材便捷。墙基的鹅卵石之上是两层的灰色立砖,灰砖之上才是干打垒的乏黄色土墙。

穿过叶巷,走进陆巷,绕过范巷,巷道两边一幢幢老宅都已经破败不堪,有的只剩门楼和外墙,成为废墟。有的村民在墙内原来宅基地上,种上了茶树和青菜,等待将来开发利用。

在鹅卵石巷道的拐弯处,一座古色古香的宋代街亭兀立着。时光流转,物是人非,虽然临河的古厝大都败破毁损,但存留的静谧幽深、地上长满了青苔古巷,历历可见的断垣残壁,和挺立如昔的高大门楼,依然留下了古朴的痕迹,无言地向人们诉说昔日村落的堂皇气派。漫步在鹅卵石铺就、蜿蜒曲折的村巷中,仍能感受到昔日的熙攘人群和曾经的繁荣景象。

梅口古埠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古渡口和百年樟树林,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资源。如今,梅口古埠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成为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摄影目的地”,成为千年松溪的最新名片。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松溪县精心打造“梅口古渡影视城”项目。项目总投资5.5亿元,涉及古渡文化核心体验区、梅口水街沿溪景观带、白云岩森林公园、梅花主题公园等。(魏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