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茶香满山岗 便是好时光
2022-01-13 16:37:2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分享到:
|
吴寿财(右)与儿子吴国华(干坑红茶制作技艺第十代传承人)一起摇青。陈协明 摄
东南网1月13日讯(本网通讯员 田裕铄 陈协明)光泽种茶、制茶历史较为久远,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光泽县志》第四卷产篇中就有描述:“茶,树高三四尺,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蒂如丁香。今呼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蜀人谓之苦茶是也。”司前乡干坑村地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900至1600米。这里青山绿水,云雾缭绕,土质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合茶树生长。
不同于在“清明”“谷雨”节气开始采摘的平原丘陵地带茶叶,干坑茶叶到“立夏”才开始采摘。干坑茶“出胎不俗”,其茶叶外貌粗壮,呈橄榄形,叶片长约四至六厘米,最长的达8厘米,四周锯齿粗稀而均匀,色泽铁青油亮闪光。传统制茶工序除萎凋、揉捻、发酵外,多了过红锅杀青与烟熏干燥这两个环节,因而制作出来的烟小种红茶,色似玛瑙,香气清郁,味若甘醇,经久耐泡,五六回水后仍葆其味。
2018年,红茶制作技艺(光泽干坑)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21年12月,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示名单。
“晴日半晌遍地雾,雨时整天满山云。”司前乡干坑常年云雾缭绕,境内重峦叠嶂,溪涧纵横,早晚气温温差大,雨量充沛。因地势、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构成这里独特的茶叶生长地理环境,产出了蜚声遐迩的“光泽干坑红茶”。
最早的茶路
干坑最早的茶路:从横坑→三港→庙湾→桐木关(茶行),徒步约4小时路程。明末清初,当地人到山上采下野生茶,用传统方法,制成干茶叶,用竹篾篓包装起来,人工挑运到武夷山的桐木关,卖给茶行老板。由茶行对茶叶进行调配,再发送到江西省的陈坊和本省邵武等地销售。据干坑老茶人回忆,在新中国成立前,干坑就有两位非常出名的茶人,名叫汤章龙和龚世文。自那时起,干坑的茶就很出名,被誉为“天字号”,每担茶(36公斤)挑到桐木关茶行,别处的茶卖价每担80块银元,而干坑的茶就可以多卖5块银元。由此,汤、龚二人名声大噪。每年送茶去桐木关茶行时,茶行的老板听说是汤、龚二人的茶夫子(挑茶人)来了,就急忙跑到村外去迎接,生怕挑来的茶被别的茶行抢去。
在19世纪70年代,干坑红茶销售欧美各国,年产数万担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欧洲市场受到影响,销路逐渐减退。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扶持下,逐渐恢复。一些欧洲人嗜好这种有特殊气味的“正山小种”,食癖成性,不忍舍弃,20世纪90年代后外商纷向我国订购,茶叶市场才有起色。
相关阅读:
- [01-13] 担当作为抓落实 开拓创新勇争先——访光泽县委书记陈中民
- [01-11] 光泽县杭川镇:建设智慧小区 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 [01-10] 光泽生态食品“走进”厦门大学成了“抢手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