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头条 > 正文

千里逐梦,只为万户粮满仓

2022-04-02 08:44:2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南繁育种基地,科研人员给稻田去杂株。 南平市农科所供图

仲春时节,闽北广袤田野间正是一派春耕图景。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岛,南平市农科所杂交水稻繁育试验田里也是一番忙碌的景象。

选株、挖株、去雄、剪颖、套袋、授粉……凌晨5时许,晨曦微露,东方既白,南平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室高级农艺师邱慧明又开始一天的工作。

“2002年到南平市农科所工作后,我几乎每年都在南繁育种基地待上几个月,今年是我第18次在海南‘过冬’育种了。”视频中的邱慧明戴着眼镜,皮肤黝黑,有着一张比实际年龄沧桑得多的脸,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像科研工作者,倒是和普通农民并无二致,这也是南平市农科所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共同的特点。

“种子比什么都重要”

民以食为天,水稻育种是一项直接关系到能否“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大事。

“1985年,我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到南平市农科所从事水稻研究工作。面对当时水稻优良品种缺乏、产量低、抗性差的局面,我立志要研究出好品种,让农民兄弟获得更好的收成。”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南平市农科所二级研究员江文清说。

培育一个水稻良种,要筛选数千个杂交组合,一般历时8-10年。而在海南岛,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年可以当作两年用,试验效率高,育种进度快。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起,每年10月至翌年5月,南平市农科所的科研工作者就像候鸟一样“飞”到海南的南繁育种基地,开展水稻种子繁育、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

到海南育种,简称“南繁”。1989年10月,江文清跟着王乌齐、陈美容、谢华安等福建省水稻专家参加“南繁”。此后的每年,他都会到南繁育种基地。

“那时的交通条件不是很好,从建阳到海南最长要10天的时间,要是买不到火车票,就更累了。”江文清回忆说,“除了简单的行李,我们带得最多的是水稻种子。一路上,都是自己装卸搬运,其他东西可以丢,就是种子不能丢,因为种子比什么都重要!”

为节省有限的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租住在当地农民的茅草房,睡在简单搭建的木板床上,除了水稻育种工作外,还要自己劈柴、做饭、种菜、洗衣。

“有时候科研经费不够用,我们就要自己想办法,比如为一些种业公司干活。”江文清笑着说。

转眼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徒弟”,如今成了“师傅”。由于在水稻育种方面的突出贡献,江文清有了“米仙”的雅称。

“再艰苦都要坚持下去”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这是早些年“南繁”人常挂在嘴边自嘲的话。

“那时的南繁育种基地有‘三多’,蚊子多、蚂蟥多、老鼠多。我们最怕老鼠把稻种给吃了,那可是我们的宝贝。”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室主任周仕全说,“‘南繁’工作任务重,困难多,但是再艰苦都要坚持下去。”

1995年9月,周仕全到南平市农科所工作,一个多月后就参加“南繁”,在海南待了半年多。

1999年11月初,结婚不到一周的周仕全又接到“南繁”任务,他立即收拾行囊启程,第二年5月才回家。“感觉亏欠家人太多,但做科研的人就是这样,好在家人也都能够理解。”

育种工作辛苦,以水稻尤甚。整地、播种、插秧、耙草、打药、杂交……育种过程所有环节都要亲力亲为。水稻抽穗扬花时间很短,而这段时间是配组杂交、孕育新品种的关键时期。育成良种概率只有万分之几,必须在水稻花期几天之内,做好成千上万个重复枯燥的杂交配组,才能提高选育成效。

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还得搞研究,这就是“南繁”人的常态。

“看,这是我和袁老的合影。”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室高级农艺师饶溶晖颇为自豪地说,南繁育种基地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并且有机会得到袁隆平院士等国内知名专家的指导。

“为‘中国饭碗’添好粮”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

“种子外观是类似的,但里面有不少好的基因,只有通过不断种植试验,才能够发现优良品种。”江文清感慨地说,“繁育水稻良种就是我们的目标,每次繁育出好的水稻品种,得到大家认可,就特别有成就感。”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市农科所水稻育种成果颇丰:

2001年,选育的超级稻“特优175”在云南省丽江市永县涛源乡种植,以亩产1185.5公斤首次打破印度人于1974年创下并保持了27年的1184.88公斤的水稻单产世界纪录;

2010年,与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福建科力种业有限公司,“Ⅱ优辐819”“Ⅱ优125”等水稻新品种远销“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及中亚国家;

“两优688”“K两优1269”等12个水稻新品种在全国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两优688”在2018年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统计中,推广面积位居全国前5;

2021年11月,与中国水稻所、省农科院、永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永富种业创新产业研究院”;

……

截至目前,市农科所选育的79个高产、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通过各级审定,其中11个通过国家审定,累计在全国推广面积2亿多亩,增产粮食超过40亿公斤。

不仅如此,市农科所水稻科研基地还被列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福建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并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种子集团等科研院校、种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水稻科研创新实力持续提升。

“如今,南繁育种基地正在加快科研配套服务区建设,变化很大,但不变的是所有科研人员的‘良种梦’。”市农科所所长张传生表示,“未来,市农科所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培育出更多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性好、适应性广的水稻新品种,为‘中国饭碗’添好粮。”(卢国华 张行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