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种田4800亩,这个“新农人”不一般
2022-05-23 08:53:00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去年,我一共种了4800亩水稻,其中再生稻2700亩,大米的总产量2200多吨,大约是2.5万人一年的口粮。靠科技种粮,希望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20日,记者见到马芳华时,他正站在稻田里,用手机将秧苗长势情况拍给科技特派员。谈起自己的种粮故事,他的言语间充满自豪。
今年45岁的马芳华是浦城县临江镇水东村人,2016年之前,他主要从事苗木种植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每天穿着讲究,到处跑项目。
“选择种水稻,也算是机缘巧合吧。”马芳华回忆说,2016年,由于丹桂市场持续低迷,他计划转型发展,准备把200亩培育丹桂苗的土地还给农户,而农户则希望他复耕一年后再返还。“因为浦城大米在市场上一直很受欢迎,所以我就选择种水稻。”
于是,马芳华在2017年注册成立了浦城县万鑫家庭农场,流转960亩耕地种起了水稻,当起了农场主。“那时的机械化程度还不高,主要靠人工。到了年底一算,没亏,还赚了5万多元,这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流转土地种粮的信心。”
“原先跑工程时,在江西、湖南、浙江等地看到很多农民种植再生稻,收益不错。2018年,我流转了1800亩土地,拿出500亩种植再生稻,成为当时临江镇第一个种植再生稻的人。”马芳华说,科学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为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他时常到镇农技站和县农业部门“串门”。同年,马芳华的家庭农场承担了浦城县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片及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示范项目。他不断加强与科研单位及农业部门合作,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和福建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多次到农场指导,各级科技特派员也成了农场的“常客”。有了科技助力,农场水稻的产量、品质不断突破。
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自动烘干……种粮越来越高效集约,农场流转的土地也扩大到4800亩,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种植机收再生稻面积近1.2万亩。2021年,马芳华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机耕、机插、机收以及统防统治,都可以交给专业合作社,由他们提供精准的社会化服务,自己只要负责育秧和烘干,种田还是挺轻松的。”马芳华笑着说。在水稻种植上,他坚持走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的道路,目前农场只需雇佣20余人,分片、分地做好田间管理即可。
种植水稻几年来,马芳华变了很多,最大的特点是皮肤黑了,而且“不修边幅”,经常穿着拖鞋、卷着裤管,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在田间地头,从西装革履的“小老板”变成了接地气的“新农人”。
“这些年,国家一直很重视粮食安全,出台了很多好政策,让我们对种田更有信心了。”谈及未来,马芳华满怀憧憬,“我希望今后能在水稻种植的智能化上有所突破,实现更少的人种更多的田,产更好的大米!”(卢国华 邱春静)
相关阅读:
- [04-18] 顺昌:村里来了种田的年轻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