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新闻 > 正文

从林权证到“森林存折” 南平林改20年交出亮丽答卷

2022-08-12 08:49:51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山林绿了,林农的思路也更活了。不少地方根据林木种类特色,自发成立了林业专业合作社,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2009年,建瓯市吉阳镇林农范林勇趁深化林改之势,创办了建瓯市林勇林业专业合作社。范林勇介绍,多年来,合作社坚持科技兴林、绿色发展,营造乡土珍贵阔叶混交林1800多亩,经营林木基地3000多亩,年销售额达83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林业合作社、全国林业合作示范社等。

如同分田到户一样,南平开启山林流转、规模经营、专业合作模式。从2009年起,南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合作互助为纽带,在农民自愿和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林地林木聚集起来,引导林农、企业组建家庭林场、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行业)协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提高林业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时间,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公司等“新林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市现有林业专业合作社1400多家,带动林农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

激活山林“绿色金库”,南平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走进邵武卫闽国有林场,抬眼望去,连片杉木参天,间伐过后,闽楠、红豆、赤皮青冈等珍贵树种套种其间,阳光映透了林梢,点点金光在青翠的枝叶间跳跃……“这般景致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我们实施的‘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卫闽国有林场场长陈志云指向成片的杉木大径材林自豪地说道。

2017年,南平市积极创新林业融资机制,在全国首创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实施以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为主的经营措施,并成功获批福建省首个林木强度间伐套种试点,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全市累计完成集约人工林栽培17万亩、现有林改培84.13万亩。

2019年,《创新林业治理体系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福建南平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践行“两山”理念》案例,作为国家林草局推荐的3个案例之一,入选由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的案例》系列丛书。

林改,鼓了百姓口袋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态变得更好了。如何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带动林农增收、百姓致富、乡村振兴?

2018年,南平市以顺昌县为试点,在全国率先打造“森林生态银行”,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分散式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为原则,以“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为核心,将分散、零碎的森林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整合,综合效益可提高30%—50%,实现森林增绿、林农增收、集体增财的多方共赢。

2018年12月3日,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正式运营。当天,顺昌县双溪街道水南村村民夏六华存入9亩杉木幼林,成了“森林生态银行”的首位受益“客户”,拿到了编号“0001”的第一本“森林生态银行存折”,每月都有固定收入。

“只有实施更优质的营林方案,让专业的人对森林进行专业管护,才能真正让林农手里的‘青山’变‘金山’。”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负责人赵刚源介绍。

一石激起千层浪。“森林生态银行”在闽北大地“多点开花”,目前已推广至全市10个县(市、区)和1个省属国有林场,共涉及79个乡镇207个村27076户,合作面积达86932.4亩。今年4月,建瓯市各村相继成立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吉阳镇玉溪村是首批成立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的乡村之一,由“全国劳模”葛兰妹带领成立的闽北第一支女子耕山队——玉溪妇女耕山队将林地集中到村级平台,通过“森林生态银行”与国有林场合作造林,续写“绿色事业”。

山未动,林没砍,林农将手上的“青山”换得“金山”。“森林生态银行”先后被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林草局列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及“碳汇+”创新项目荣获“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别”年度大奖。“森林生态银行”已然成为南平递给全省、全国林改的亮丽名片……

2021年8月,国家林草局把南平列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

希望在山,致富在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改20年来,南平市持续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改革中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闯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林竹、种苗花卉、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一二三产融合成效明显,全市林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87.7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1001.63亿元。


1  2  3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