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头条 > 正文

“只要还能跑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记79岁科技特派员谢福鑫

2022-08-25 08:49:51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温柳婷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晨曦微露,红叶挂珠,建阳区麻阳溪畔的一个小葡萄园里,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开始忙着给葡萄、柑桔、桑葚等植物浇水。这位老人就是刚刚获评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员”、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谢福鑫。

“最近天气很热,每天早晚我都要给葡萄浇浇水。”这些年,上了年纪的谢福鑫待在葡萄园的时间更多了,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说,“别看园子小,却种着180多个品种的葡萄,我自己做些育种试验,育出好的品种,可以推荐给农民朋友,也算发挥点余热。”

忙完园子里的活,谢福鑫回到园子边的家中,稍作休整,便向记者讲起他与葡萄的故事。

1983年3月,从事农技推广和良种繁育工作的谢福鑫公派赴日本长崎县农业经营大学,学习巨峰葡萄栽培技术。一年学习期满后,他主动带回100株巨峰葡萄苗在建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此后,他常年奔波在农户的葡萄园,普及种植葡萄的科学知识。

1999年2月,南平市通过政府选派、双向选择,启动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试点,首批225名科技人员下派进驻215个村,已经56岁的谢福鑫也是其中一员。

“在联系市里的农业服务部门、单位之后,我牵头成立了科特派葡萄产业服务组,为果农提供全流程帮扶。不久后,我被大家推选为当地葡萄合作社的带头人。”谢福鑫说,组织上的期待,村民们的信任,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除了开培训班,大多数时间都是带着随身“三件宝”下乡,往每家每户的葡萄园跑。

“单车、干粮、工具包就是我下乡随身带的‘三件宝’。单车方便,乡间小道都好走,要走要停自安排;自带干粮是偏远地区农民的老传统,三个馒头一瓶水,吃饭应酬省掉了;工具包最重要,带着专业书籍资料和园艺工具,随时随地作示范、指导、培训、服务都方便。”谢福鑫笑着说。

下乡技术指导时,要是到任务重且路途远的新种植区,谢福鑫还要带上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晚上住在村部或农户家,利用晚上时间集中培训,第二天再去现场指导。如遇到种植户地里没人,他就自己看看葡萄的生长情况,经常在塑料薄膜条上写几句话,如“雨水太多了叶子发黄,注意排水”“尿素用多了,快浇水压肥”等,背后还附上自己的电话号码,系在果树枝条上,方便果农联系自己。

不仅如此,谢福鑫还请来了“洋特派”日本中山鹤教授以及北京、台湾等地的专家们给葡萄种植户培训传授葡萄果酿酒(醋)、制汁技术,指导利用葡萄嫩枝、幼果等剩余物生产酵素肥料,利用冬季的枝条粉碎后生产竹荪食用菌等,有效提高了葡萄的综合效益。

就这样,从1999年开始,20多年来,谢福鑫当了10期的“科特派”。

2003年,谢福鑫退休了,组织上让他提要求,他说:“我只想继续做一个义务的科特派。”

在谢福鑫为代表的科特派推动下,闽北葡萄种植规模从1984年的100株,发展到现在6万多亩,产量8万多吨,产值6亿多元,谢福鑫也收获了农民朋友们“葡萄仙”的赞誉。

“要说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看到很多农民兄弟,通过种植我推广的葡萄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看着他们数着钞票,笑逐颜开的喜庆样子,我真心比他们还高兴。”谢福鑫感慨地说,现在他关心的不仅有葡萄,还有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这几年,我在园里种植了柑桔、桑葚、枇杷、杨梅、草莓、小麦、木槿等,让园里一年四季都有花果。今年我已经79岁了,只要还能跑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卢国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