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特派绽放时代新彩——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侧记
2022-08-27 09:20:5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东南网8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蒋丰蔓 赖昊拓 李珂)26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南平举行。
与会专家学者、亲历者线上线下共同交流,深入探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思想精髓和实践启示。大家一致认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考量,其丰富内涵和宝贵精髓,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一定要做好总结、完善、巩固和坚持文章,让科特派绽放时代新彩。
以人民为中心,紧扣时代需求
科特派的诞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闽北粗放型小农经济和单一种植结构的计划经济陷入困境,农民增产难增收更难。1998年,南平市组织开展“千人大调研”,全市近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为“三农”问题把脉问诊,发现科技力量不足和科技服务缺位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要解决当时“线断、网破、人散”的农技推广体系,靠内生动力并不现实,必须嫁接外部优势资源。
以问题为导向,把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放在首位。打开“金丝笼”,做活“人”的文章。1999年2月,首批225名科技人员下派进驻215个村,开启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先河。
这项地市一级——中观层面的突破,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发展依靠人力畜力、“靠天吃饭”的局面。科技特派员引进了大量实用技术和新品种,开辟了以“中国锥栗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为代表的地方品牌和高产、优质、高效的主导产业,往农业现代化迈进了关键一步。
在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看来,原来科技上山下乡成功比例不高,弊端在于供需不匹配,科技人员人单力薄,个体作战,对农村不了解,对市场也缺乏了解,农民很难理解和掌握新技术,且大多数技术必须在应用推广和产业化中不断创新,农民没有这个能力,“这种发展实质是单体的、被动的,深度和力度均有缺陷”。
张景安将科特派视为中国农村战略性和方向性的体制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把政府政策的巨大影响力、动员力、感召力,把科技人员科技创新力,把农民发展积极性等多方面要素用市场机制优化组合,形成一种符合主观和客观规律的、创新的巨大能量,加快推动攀登农业现代化高峰。”
正是扭住以人民为中心这根主线,回应时代需求,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科特派永葆蓬勃活力。23年来,南平共选派(认)1.78万人次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6万项次,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科技特派员制度经受了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从地方实践上升成为国家层面制度性安排,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而且,还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关注和支持,充分说明这是得到世界认同的中国智慧、中国故事。”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领导科学》总编辑曾业松说。
科技支撑,把握服务发展核心
1998年10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南平指导农业农村工作,高瞻远瞩地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
补齐“三农”科技短板是科特派推行的初心使命。
“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弱项在于先进生产要素的短缺。在这些生产要素中,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更是稀缺资源,科技特派员制度正是解决了发展当中最紧缺的人才资源供给问题。”曾业松认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旺盛生命力体现在其对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上的创新经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