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县域风采 > 正文

邵武: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唱响“邵武是个好地方”

2022-11-24 17:22: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1月24日讯(通讯员 邓贤龙 刘建飞 陈一沿)11月19日,在江西南昌举行的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邵武市委书记陈显卿代表邵武市接受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亲自授予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牌匾,并在论坛上作交流经验典型发言。这是继1997年获评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6年在全省率先获评“国家生态市”、2020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后,邵武市获得的第四个国家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荣誉。

邵武是如何获此殊荣?绿水青山间一个个生动实践和创新做法便是最好的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3次到邵武调研,赞誉“邵武是个好地方”,好在人杰地灵、好在红色基因、好在绿色生态、好在工业强市、好在开放文明。近年来,邵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1123”发展要求为抓手,主动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途径,全市上下和衷共济,聚力唱响“邵武是个好地方”的协奏曲,为山区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邵武智慧”。

创新“邵武机制” 守护一方山水

11月22日,南平市首个零碳公园在肖家坊镇建成。公园的logo采用废弃瓶盖打造,传递变废为宝、低碳生活的理念。近年来,镇里围绕“邵武是个好地方 康养就去肖家坊”建设目标,动员全民参与环境整治,共同建设青山永驻、绿水长流的生态环境,让山水林田成为人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实现美丽幸福双提升。

肖家坊镇打造零碳公园是邵武创新守护绿水青山机制的一个缩影。

俗话说,“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为此,邵武市强化生态文明顶层设计,把机制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来抓,成为创建工作的“牛鼻子”。

健全目标共进责任共担机制,构筑“党委政府推动、人大政协监督、部门企业担责、乡镇街道配合、全民积极参与”的责任体系。健全实化运作项目推进机制,邵武立足武夷山国家公园南大门定位,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策划生成50项、总投资235.3亿元的环武夷山发展带储备项目。健全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创新“惩治·修复·联防·教育”四位一体生态司法模式,探索建立“补种复绿”机制。创建以来,对个人毁林现象,发出28张林木补种监管令,复绿补种毁林面积近2000亩;对企业毁林和毁水现象,发出4张替代生态修复监管令,即对毁林或毁水现象一时无法修复的情况 ,采取替代补偿修复。一家企业因设备老化导致废水外泄,造成河水污染,监管部门要求当事人作出在富屯溪增殖放流9万尾鱼苗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邵武市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开启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修复、生态金融、生态市场、生态工业等六大模式,全方位、多渠道保护一方绿水青山,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巩固绿色生态优势。

打造“邵武样板” 发展富民产业

思深以致远,谋定而后动。作为“两山”基地,如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互转换,推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一直是邵武探索和发力的核心课题。

邵武有林地面积337.6万亩,森林覆盖率78.95%,活立木总蓄积2477万立方米,是闽北的“林海粮仓”。市委市政府通过科学引导,充分利用森林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不种树也致富”。目前,全市林下种植中药材面积达2.65万亩;现有二都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家,肖家坊省级森林康养小镇1家,云灵山、天成奇峡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家,邵武蔚蓝、将石保护区等森林人家20家。

同时,还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充分发挥新材料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化等特点,与中科院海西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204研究所、福州大学签订战略协议,引进三爱富、新宙邦等5家全球氟新材料领域前20强企业入园,推动远翔新材料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全力打造新材料500亿产业集群。

“好生态育出好产品”。邵武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用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等平台优势,抓好烟叶、种业、中药材、茶叶、水稻等特色农业,培育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19个,有机食品16个,地理标志认证12个,撬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杠杆”。

开拓“邵武模式” 注入文化内涵

虽然山路崎岖,但每逢节假日,金坑乡总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瞻仰革命遗址。“以前村民种的东西要运到邵武卖,现在游客多了,在家门口就卖完了。”提起金坑乡这两年的变化,村民李建贞深有感触。

金坑乡的变化得益于当地以生态绿色为底本,注入红色文化内涵实现“两山”转化的“邵武模式”。

金坑乡是革命老区乡,近几年累计投入1.3亿元用于提升镇区绿化建设。在保持老街区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文昌阁、东方县苏维埃旧址等红色遗址进行修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吸引众多游客往来游玩,为金坑经济发展蓄势赋能。

以绿色为依托,注入古镇文化的和平镇,是“两山”转化的生动写照。绿色是古镇最美的底色,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和平镇调研,提出“要像呵护眼睛一样爱护古镇”。近年来,邵武以文化为驱动,将“书院文化”作为解读古镇的文化密码,深入挖掘“书院精神”;以全国传统武术大赛为龙头,打响张三丰太极文化品牌;以“寻根”为主题,成立邵武黄峭后裔联谊会,举办“峭山文化节”“峭公文化高层论坛”等活动,扩大对外交流,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

邵武立足生态美景和历史文化特色,结合各种文化资源分布特点,采取分区打造、分步建设、串珠成链的方式,成功打造出肖家坊森林康养小镇、桂林诗画小镇、水北体育小镇、和平古镇等特色小镇,让游客在这里感受浓郁的乡愁,感悟厚重的历史。在打造中,邵武充分尊重历史赋予景区的传统文脉, 为打通致富动脉奠定坚实基础,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军文旅市场,吃上“生态饭”,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

“颜值与内涵齐飞,美丽与发展共赢。”邵武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擦亮“邵武是个好地方”城市名片,持续积累“两山”理论实践的“邵武经验”,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邵武贡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