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虹卧波下瓦桥
2022-11-28 09:25:1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分享到:
|
下瓦桥内部结构(资料图片)
闽赣古道三千八百坎坎脚的下瓦桥,位于延平区茫荡镇筠竹村西约700米处,是一座集桥、廊、亭于一身的单孔石墩三重木平梁廊桥。桥屋面为四面斜坡式的歇山顶。下瓦桥始建于宋朝,早年此桥只是两根杉木架在溪上两岩石上而已。相传宋朝杨八妹经过此桥不小心掉下河去,被当地一放牛人扶起,八妹说:“要在小河上造一座桥才好。”放牛人忙说:“这就要帮你的口言了(托你的口福了)。”当晚真武祖师就托梦给放牛人,让他出面募捐建桥。他醒来一想,造桥修路,行善积德,年纪大了做点好事流传后代也好,便发动众乡亲及过路人捐资出力修桥。闽清一位能工巧匠,亦得到祖师指点要他到剑州修下瓦桥。大家历时一年多,修筑出一座美丽的古廊桥,并在桥中央塑了护桥神真武祖师的神像。
从此以后,只要你给真武祖师点上一炷香,将心事默默地告诉祖师,祖师就会将你的心愿托付给过桥的人,众人就会奔走相告,你就会心想事成,非常灵验。下瓦桥“帮口言”的传说就是这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下瓦桥重修于清光绪十九年(1894)三月,东南至西北走向,横跨在西南向东北流的茫荡山小溪上,为单孔木平梁式廊桥。该桥长17.8米,宽14.8米,占地面积264平方米。桥面用水泥铺设,桥面上是木结构的廊屋,桥两端门楼式。廊屋面阔7间,进深4柱,用柱32根,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两侧设木栏杆和木条凳,檐下两侧有木档板。梁上四副对联极富诗情画意:
唯见虹腰通黯淡,即知鳌背近中岩;
过客欣吟司马句,行人藉问牵牛诗;
意欲登梯恁藉柱,力难鞭石遂雕栏;
波翻中破双溪会,岩险截开一路平。
它们极其巧妙地将桥与三千八百坎及周边的景观融为一体。“黯淡”指安丰桥前建溪流域的黯淡滩,《南平县志》载:黯淡滩,最险,波涛高起丈余,舟人惮之!有诗为证:“湍水激层滩,洪涛不可迩。潮鼓撼江门,恐是蛟龙起。”“鳌背”指安丰桥至南纺一带山形为一龟。《南平县志》载:“中岩,演山下里,居大岩(在城东十五里,俗名三千八百坎)、西岩之中,银河倒泻,匹练飘雪,下视云涛汹涌若上潮,庐阜飞泉,复过。”明刘璋诗曰:“飞流一万丈,界破碧山烟。醉眼朦胧看,长虹饮玉川。”“力难鞭石遂雕栏”指的是古时一道人用竹鞭从福州马尾将海上巨石点化成各种动物,沿闽江经此桥赶往懵懂洋顶峰,砌“仙人叠石台”,意欲得道升天的传说。“波翻中破双溪会”是指延平府闽江源头建溪、富屯溪汇合“双剑化龙”处。四联包含了延平古八景之三大景观,即黯淡洪涛、中岩瀑布与双剑化龙(龙津春浪)。此情此景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但很遗憾,此廊桥在2010年“6·18”水灾中被冲毁。
木构廊屋桥是宋元明清时期八闽桥梁建造的特色建筑。廊桥又称屋桥、风雨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桥梁。闽北多雨,木梁容易腐蚀,上盖廊屋,两侧又设置雨披,可挡风防雨,便于长久保护桥身。这种桥梁造型、风格及附属物的建筑装饰,是福建桥梁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被桥梁专家誉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具有“活化石”的价值。(饶建华)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