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最后一条老街——中山街
2022-12-19 09:18:3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卵石不平,方砖驳斑,显示岁月的沧桑。
板房老旧,青瓦苔厚,记录久远的历史。
长长的竹竿跨街伸出,晒出旧日生活的味道。家家门上的艾草,熏出一整段岁月的芬芳。
老人坐在门前石板上,两眼凝望,静静地看着过往。孩子身着彩装,在空地欢闹,摇曳着一巷新潮。
岁月在这里止步,时间在这里凝固。走进老街,仿佛走进了旧时光。
老街,是童年的摇篮,是少年的欢笑,是青年的向往,是中年沉思,是老年的回望。每个老街上的人回到这里,都能够找到自己。
这就是中山街,今非昔比,现已是福建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街。
中山街,是闽北光泽县城区最后的老街。位于城中心二一七路和文昌路之间,横跨中山路。过去叫后街,是城中间的一段。西起县政府大门口,东到城防巷口,长约500米,宽约3米。
在这里,遗存的历史建筑让你感到惊奇。街上至今保留着约20幢明清时期遗留至今的老屋,隐约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沿街另一面是斗砖式砌就的街墙,与外面隔断。墙体上面旧砖斑斑驳驳,裸露着点点残缺,为老街历史的遗存见证。靠墙一边下面为1米宽从城西通向城东的排水沟,是明洪武年间建城垣的附属设施,至今还发挥着排水泄洪作用。街头西南面是一座德式的天主教堂,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式风格建筑遗物。1933年,这里曾是光泽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街西段的何氏老宅、何氏的绣花楼于明清年间兴建,当地有“何氏半条街”之称。房子高大气派,虽然破败,但轮廓显示着大户人家的规模。至今只有何氏绣花楼保护完整,内有前厅、回廊、阁楼、花厅、后院,让人依稀看到旧时大户人家的生活。现作为“杨孟龄民俗馆”,是全省第一家政府批办的民办民俗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街东段的裘氏大夫第最为显赫,是当今县城唯一一座规模最大的三进式清建筑,门楼已经破坏,但里面三个主厅堂被保护得很好,纵深30余米。延伸过去,南巷与城防巷交错,一排旧式民居沿伸过去,依然可观,都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建筑遗存。
走到中山街这里,让人最大的感受是老街的人文历史,这里曾经名人辈出。
老街形成大约在宋元时期,在明朝洪武年间建城池时成为主街附属的一条后街。早年间,街上住有何姓、裘姓、李姓、龚姓、黄姓、官姓等人家,街西南面有李氏花园,有龚家巷。街原有何氏宗祠、官氏宗祠等。清代何氏家族世代读书做官,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最为有名的是道光年间进士何秋涛,至今在当地仍有不少影响。其官任吏部主事,领五品衔,为清代著名的中俄边界史地学家,著有中俄边界历史地理史料《朔方备乘》80卷。该书原名《北徼汇编》,成书时由兵部尚书进呈,咸丰皇帝观后大喜,称之“此书于制度沿革,山川形势,考究详明,足见学有根底”,赐名《朔方备乘》。可惜何秋涛英年早逝,而其后人出版此书时,清廷重臣李鸿章亲为此书作序,一时间名扬朝野。
站在老街上,寻访一处处遗存,感受一个个先人的成就,不由地为之自豪和感叹。
光泽县重视对老街中山街的保护,进行了多次的修复改造。2020年该街申报为福建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街”,纳入保护范围。2022年开始,光泽县对老街重新进行规划修缮保护,让老街尽量恢复原貌,成为光泽城市文化的印迹,成为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王建成)
相关阅读:
- [12-16] 光泽县省重点工程乌君山大道项目建设按序时进度推进
- [12-16] 环保网格化监管助力“无废光泽”建设
- [12-15] 原创交响合唱组歌《不负青山》在光泽上演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