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科特派洒余热 农民增收过好年
2023-01-21 09:50: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种植户拿着自己的吊瓜与危伙荣分享丰收的喜悦 陈春花/摄
东南网1月21日讯(通讯员 陈春花)“危老师,今年我家的瓜蒌获得了大丰收,价格也非常好,一亩产值大约9000元,8亩多就接近8万元的收入,可以过个好年了,真的感谢您当年手把手地教我种植瓜蒌。”1月16日,在邵武市拿口镇瓜蒌植基地,正忙着卖瓜蒌、满脸写着丰收喜悦的瓜蒌种植大户黄高荣,兴奋地告诉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危伙荣。
现在正值瓜蒌收购季,科技特派员危伙荣带着收购商前来收购。2022年11月以来,南平地区6000多亩瓜蒌陆续成熟,在这丰收的季节,金黄色瓜蒌给农民带来增收的喜悦。“今年瓜蒌的平均价达到了23元1斤,纯利每亩可达6000余元以上,整个南平地区的瓜蒌产值预计可达5000余万元以上。”危伙荣高兴地说。
危伙荣在邵武市城郊镇农技站工作40多年,长年扎根土地,指导村民开展种养殖生产。2014年,村民危敏军在城郊镇成立邵武市闽汇吊瓜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就应邀进行技术指导。2018年,他成为南平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并与合作社建立利益共同体,成为负责技术的社员。在他的指导下,该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其基地已发展到周边县市,并取得了每年产值5000余万元的良好经济效益。
“如果没有危科技特派员,我的瓜蒌种植之路,不可能走到现在,更不可能做到整个南平。”黄学文握着危伙荣的手不断地表示着感谢。
瓜蒌又叫药瓜,瓜蒌皮、瓜蒌籽、根茎都是中药材,也可以制成食品,其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2014年,黄学文从浙江到建阳黄坑镇塘头村种植了300亩的瓜蒌,没想到很多只开花不结果,一亩地只有100多斤的产量,这让他十分苦恼却无计可施。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参加了镇里的《瓜蒌高产栽培技术》,认识了危伙荣并把他请到了地里。危伙荣认真查看了后,开出了“药方”,原来是氮肥偏高,必须加施磷肥和叶面肥。黄学文根据危老师的配方,当年就获得大丰收,获得了360多斤的“高产”。现在,黄学文也已成了瓜蒌种植专家,不仅在建阳种,还在邵武、光泽等地均有种植瓜蒌,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20年10月,从城郊镇农技站站长岗位退休的危伙荣并没有闲着,他接下了南平市科技特派员的重担,常年活跃在邵武、武夷山、建阳、光泽等地的热土上发挥余热,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规模化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闯出了一条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瓜蒌就是其中一项产业。
在瓜蒌种植的过程中,危伙荣与合作社建立利益共同体,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为村民答疑解惑,通过立体化种植,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如今瓜蒌产业已经成为南平地区乡村振兴的农业特色产业。
邵武市城郊镇山口村的老张种植瓜蒌已经种了5年了,今年他的十几亩瓜蒌也同样获得了大丰收,今年的瓜蒌产值可达10余万元。
“过去瓜蒌叶斑病、枯萎病等病虫害十分严重,很多的时候,瓜未成熟就烂了,可瓜籽没长黑线,还是白的,晒干了就是瘪子;或不饱满,品相不好,售价很低,这让我很困惑,无计可施,特别是没有好品种,就很难保证产量。”在种植大户老张看来,种植瓜蒌风险很大,特别是许多技术难题病害导致瓜蒌减产歉收。如前期瓜没长大,藤就枯死了,不知道是啥病;病虫害防治的节点没法掌握没有好品种,就很难保证产量;有的看上去瓜蕾不少,但最后留不住,怎么增加固果率问题需要解决等。而这些种植瓜蒌的棘手问题,在科技特派员危伙荣来了之后,迎刃而解。
危伙荣把瓜蒌产业发展中暴露出来的慢枯病、霜霉病、根腐病等病害和栽培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并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以最快的速度找出症结,逐一攻克。他充分发挥当了40余年的农技员的优势,集中力量对本土优良瓜蒌品种培育以及引进外地的优良的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以及对相关病虫害防治进行攻关,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正因为瓜蒌有着可观的经济效益,攻克棘手的技术难题后,作为南平市级科技特派员,危伙荣又把瓜蒌种植作为脱贫帮困项目,引导南平地区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户广泛种植,这让瓜蒌产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瓜蒌子可以食用,瓜蒌皮可以作为中药材,附加值比较高。今年,我们重点引进推广特大粒食用吊瓜新品种,在整个地区推广6000亩,带动农户300多户,帮助贫困户近30户。”危伙荣满怀希冀地说,“我们为种植户从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修剪挖畦、收购等一条龙服务,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目前,新品种亩均产420斤左右,扣除成本,农户可增收500多万元。”
相关阅读:
- [01-18] 建瓯市徐墩镇:科特派现场教学点通过验收
- [12-24] 呼叫科特派难题解得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