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江湖”之风味
2023-07-24 09:25:06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陈艳 |
分享到:
|
它是街头巷尾里的烟火升腾,是游子难以忘却的家乡美味,更是百年传承的闽人智慧,本期带您品尝闽北各地非遗小吃。
延平笋燕
延平盛产冬笋,以冬笋为主料的笋燕是延平区最具特色的名肴,被称为“闽北一绝”。素有“到延平,没吃笋燕,等于白来”之说。它是延平人逢年过节餐桌上必备的佳肴。相传,慈禧也曾品尝过这道菜,并赞不绝口。笋燕以鲜冬笋、粉丝、干香菇、五花肉等作为原料,炒制而成。所有原料均需切成细丝,制作考验刀工。笋燕入口顺滑,鲜香微辣,色香味俱全。
武夷山岚谷熏鹅
武夷山岚谷境内良畴沃野,静水流泉,是一处天然鹅场,自古就有养鹅。据《武夷山市志》三十三卷“风俗”记载:岚谷熏鹅体外呈金黄色,油滋滑润,烟香扑鼻,皮滑肉脆,为宴席之佳肴…… 岚谷熏鹅醇香、辛辣,以其独特的风味在乡间流行,武夷山山高水冷形成好辣喜辛生活习性,熏鹅有益于抗寒祛湿。岚谷熏鹅选用百日龄,体重3至3.5公斤,当地放养的白鹅,辅以食盐、茶叶、辣椒粉、生姜、大蒜、岚谷冬酿等一同熏制而成。每逢节庆岚谷必做必吃,其独特而神秘的制作工艺,形成了特有的熏鹅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武夷山人。
松溪黄粿
黄粿又称“年糕”,是松溪民间传统食品。相传,五代时期,黄粿制作技艺就在松溪六墩流传,元代,六墩成为民用青瓷烧制中心,因大量烧窑匠人喜食黄粿,故松溪黄粿制作技艺在六墩盛行,并传承至今。黄粿以本地优质大禾粳米、纯净山泉水及纯天然植物碱(特种灌木烧成灰沥其汁),经粳米淘洗、和碱浸泡、蒸煮、冲捣、揉搓、成型、晾干、保存等工序制成。呈淡黄色或金黄色,口感细腻弹滑,不黏牙,有青木灰碱的特殊香气。在松溪,黄粿是过年必备礼品,意为来年丰收之意。
光泽泰军扣肉
光泽县盛产土猪和芥菜,当地烹制扣肉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始于民间家庭自制自食。光泽泰军扣肉,是以当地土生土长的生猪和自种自制的梅菜为主要原料,加盐、蒜头、生姜、糖、豆瓣酱、中草药等在锅中熬煮再蒸而成。它保存和传承了传统的手工烹制技艺秘籍,其色美、味香,吃而不腻,常吃不厌。
浦城豆腐丸
浦城豆腐丸是浦城独有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浦城豆腐丸是一种通过对豆腐精加工而成的食品。其外形为橄榄状、内裹猪肉粒馅芯,汤煮食用。 豆腐丸制作技艺为浦城人独创,代代相传,历史悠久。地域特征明显,基本分布在本县境内,周边县市极少出现。豆腐丸以豆腐为主要原料,加工便捷,价廉物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长期以来,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小吃之一。 数百年来,豆腐丸在本地久盛不衰,在浦城,人们把当地特产豆腐丸、桂花茶、酸枣糕并称浦城三大名吃。浦城豆腐丸伴随着一代代浦城人的成长走到今天,已经成为了浦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浦城人的一种乡土情结,在外游子说起家乡,无不怀念那豆腐丸的鲜美和独特。
顺昌仁寿灌蛋
仁寿灌蛋制作工艺为顺昌县仁寿镇和与之相邻的洋墩乡民众所掌握。 现在人民多是这样制作灌蛋的:将精肉切细,剁成肉泥,取水泡香菇、红菇,葱花切细与肉泥混合一起,配上酱油、味精、精盐、胡椒、料酒、淀粉调和,就成了肉馅,然后取出鸭蛋轻轻敲开,盛于小杯中,取三根香棒大小竹签,循着蛋眼小心刺破,将肉馅一点一点地往蛋眼处塞入,视蛋眼的大小灌肉多少,灌好之后放入过年的汤锅(即猪腿骨、鸡、鸭等汤锅)中用文火,少顷,蛋就浮出汤面,此时蛋白如花朵晶莹,蛋黄呈经嵌绿,肉馅绽开,加上花菇、青蒜点缀,使人垂涎。 如今,在仁寿镇仁寿村每年除夕年饭,灌蛋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团圆佳肴,近年更是成了当地宴席的一道名菜。
建瓯高炉光饼
建瓯光饼,为建瓯当地特色小吃。传统的建瓯光饼大致为一寸多见圆一块的烤制面饼,当中戳有一个洞,可用细绳穿串成挂环状,方便提拎携带。根据史志典籍记载,这是明代戚继光抗倭部队随身携带的行军干粮,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便称其为光饼。 建瓯光饼以房村“旺弟”光饼为代表。上乘的光饼出炉时,讲究“金面、银边、铁底、棉花心”。饼胚烤熟后,面向炭火的那一面(即表面)向外微凸,饱满润滑,呈古铜色,称为“金面”;贴于炉壁的那一面(即底面)则平展、脆硬而不焦,称为“铁底”;表面和底面之间的外圈呈灰白色,称为“银边”;内层则松软如海绵,称为“棉花心”。一块好的光饼,饼面金黄、色泽均匀而无焦痕,饼边色白,饼底看似硬挺,咬之松脆,满口留香。
政和东平小胳
政和东平小胳历史起源于宋,盛于明清,至现代人们依然推崇。相传宋政和年间,朱熹的父亲朱松在政和任县尉,在明察暗访东平时下榻一屠户家中,晚上感觉身体不适,四肢无力,屠户的老婆擅长厨艺,便把肥猪肉剁成细末,拌上淀粉和糖做馅料,包裹上鸡蛋皮放蒸笼蒸熟,送给朱松品尝。鲜嫩爽口,油而不腻,清香甘甜的小胳,让朱松吃后感觉神清气爽,赞不绝口,便赋诗一首:疾魔虽缠身,蔬胳乃灵肴,问君何处觅,草庐东平中。 现东平人仍代代传承着小胳的制作技艺,为适应现代人少油少咸少甜的健康饮食习惯,东平人在传承基础上加以适当改良,并专门研制出各种风味。小胳作为特色小吃,不仅成为东平人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也逐渐出现在福州、厦门等各地宴席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邵武脚跟糍
脚跟糍,即“脚踵糍”,因外形如脚跟而得名,亦称脚掌糍,是邵武名小吃。脚踵糍的制作,将粳米与籼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浸泡后磨成米浆。将沉淀的米浆放入热锅内搅拌成半熟状起锅,在搅拌过程中要边搅拌边倒入适量的天然碱水(将富含碱的植物烧成灰,放水浸泡,过滤出天然碱水,供做脚踵糍用),接着将半熟的米浆团搓成条,用刀切成半厘米厚的圆饼状,捏成周边微上翘、中间凹的椭圆薄片,如同用脚跟挤压而成一般。再将5至6片薄片叠成趸,放入笼屉,用旺火蒸。蒸时要在糍上面放上用五花猪肉做的米粉肉。蒸制过程中,肉的滋润涤去了米的生涩,滋润了脚踵糍而平添口感,米粉肉的肉质也变得肥而不腻,在米膏上蒸熟的米粉肉,又吸收了天然的米香,一口下去满嘴生香。出笼时的脚踵糍油光发亮,辣香交融,令人满口生津。脚踵糍炒牛肉,也成为邵武的一道地方名菜。
建阳水吉扁肉
水吉扁肉是建阳水吉镇传统的地方小吃。扁肉是形状、制作过程与北方馄饨、闽南扁食相类似,但是口感、鲜味等大不相同的一种食物。水吉扁肉盛入碗里,皮子光滑、透亮,肉馅部分鼓涨、圆滚、微带肉红,犹如漂浮的水母,晶莹剔透;放入口中皮子自然溶化;肉馅咬吃有弹性、鲜嫩、滑溜、香甜。
水吉扁肉的制作过程主要特点是“打肉”,与其他地方的“切肉”不同。水吉扁肉一般取凌晨宰的生猪新鲜后腿纯瘦肉,不得下水,制作不过午,将腿肉去除筋膜,顺肉纤维横切成较大块状或条状,放在木墩上用木锤敲打,敲打时要掌握关键技巧,即将瘦肉竖打,这样可保留肉纤维中水分,直至烂如绵、粘如糊,然后加适量小苏打水、盐、味精,用筷子搅成糊状。包扁食的皮用面粉和少许碱水,打成薄皮,每张切成边长7公分左右方块,每个扁肉仅桂圆大小,包成精巧的蝴蝶状。扁肉汤以猪骨头在温火中熬出清汤,将扁肉放入清水锅中煮开,待扁肉浮起,用小笊篱捞起,放入有酱油、新鲜猪油、味精和其他佐料的碗中,冲入沸清汤,撒上香葱即可食用。水吉扁肉是水吉人早餐食用最多的,一碗十二个,一元五角就能果腹。街上至今还有多家,而摆摊、挑担传统习惯至今还保留。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