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县域风采 > 正文

驻村干部黄君:乡村振兴正当时

2024-01-22 15:08:0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月22日讯(本网记者 陈艳)吴屯乡街路村坐落在武夷山北部,素有“稻花鱼米”之村的美称。虽为吴屯乡中心村,但该村产业基础薄弱,人才流失“空心化”问题凸显,村财收入低,农田水利工程、亮化工程、防洪护岸建设等基础设施亟需提升。2021年7月,响应组织号召来到街路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南平市水利局年轻干部黄君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薄弱村。

两年多的时间里,黄君凭着心中对基层乡村事业无限的热爱,始终心系群众,把乡村振兴当己任,穿梭在田间渠头、奔波在施工现场,为街路村打造出一条条风景如画的河渠步道、一座座惠及民生的堤防水坝,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极大带动了本土特色产业及文旅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水利力量。

街路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君为村党支部党员上党课 受访者供图

建强党建筋骨 迈出振兴步子

为了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进一步推动本土特色产业发展,发挥村党组织带头示范作用,黄君多次组织召开两委会专题讨论产业发展问题,数次前往周边乡镇取经,以“党建引领合作经济,打造本土特色品牌”为理念,在街路村黄凹垄家庭农场创新发展“党建+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村居党员干部联系农场、农场联系农户”工作制度,将基层党组织协调、服务群众工作优势赋能本土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村党支部与家庭农场(合作社)之间联建共建、联动互动,构建“党建提升、产业升级、农户增收”三赢格局,为该村实现品牌富农、乡村振兴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一产连三产 创新赋能增收

街路村当地村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主导产业以毛竹,水稻,烟叶为主,大多是农户零散种植,缺乏技术指导,无法综合利用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发展规模产业。

黄君在日常调研当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立即联系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团队及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向部分种植大户推广稻-萍-渔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探索稻-萍-渔立体生态种养关键技术,把传统的“稻田养渔”技术和“稻田养萍”技术有机耦合,实现了稻-萍-渔共生互利,不仅保护了生态资源,生产出的稻谷和鲜鲤鱼还能创造出不少利润。目前,全村出产稻花鱼干1.5吨,年产值6万元;种植水稻约1609亩,年产量842吨,年产值218.92万元,带动就业劳动力100余人;拥有“稻田福米”“瑞康源”等本土特色品牌。

科特派团队在街路村黄凹垄农场做立体种养模式研究 受访者供图

于此同时,通过充分利用街路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禅廉文化等资源条件,黄君与村两委引进民宿旅游投资,将瑞岩溪周边的南山下自然村打造成“生态康养”的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村落。推广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文创产品,吸引一些周末亲子休闲游的游客购买或者参与其中,增加村财收入。

完善基础设施 乡村美丽宜居

乡村发展离不开基础建设。黄君在下派之初便思考如何结合水利业务服务乡村振兴。向上,他积极争取多方专项补助资金支持,着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田水利布局,进一步提升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向下,他同村两委多次召开全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会议,落实相关工作,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目前已经争取了瑞岩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瑞岩溪生态水系建设项目、武夷山市吴屯乡街路村坝渠防洪堤修复工程、街路村水毁、防洪堤修复工程、街路村南山下水渠修复工程、街路村苦株林水渠修复工程、街路村陈屯小组村民饮用水改造工程、街路村老街水渠、道路挡墙修复工程、吴屯乡街路村2022年10栋烤烟房改造工程、吴屯乡街路村护岸水毁修复工程等数十个项目落地,总投资达1400余万元。

街路村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一景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街路村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先后获评市级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自打黄书记来到村里,一桩桩出实效的民生项目便在村里落地实施,不仅改善了村里的人居环境面貌,还带动了村民的生产收入的增加。原本软弱涣散的村党支部得以凝心聚力。”说起黄君,吴屯乡街路村村委王华玉由衷地佩服。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