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浦城大口窑:藏在深山的海丝遗珍

2024-03-09 08:17:15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张梦媛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近日,以“传承非遗技艺 共推瓷器发展”为主题的南平市标准茶器皿订购签约活动在建阳举办。

会上,相关代表企业对浦城青白瓷器及南平市其他瓷器品牌进行了推介。35家商会现场签约订购10130套标准茶器皿,助力南平市茶器皿产业实现“开门红”。

“作为一名匠人,我一路走来真切感受到这些年创作环境越来越好,大口窑青白瓷的市场也越来越广阔,给了我更多勇气和力量进行传承创新。”大口窑青白瓷市级非遗传承人陈雪芳已着手准备接单,对新一年充满了希望。

大口窑是宋元时期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的一处重要窑场,其青白瓷产品远销海内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陶瓷。而今,且将新火试新窑,浦城大口窑青白瓷继续穿山越海,绽放出生生不息的魅力。

陈雪芳在雕刻百花缸。 邱春静 摄

传世之美现芳华

在浦城博物馆,记者见到丰富多样的大口窑产品,从饮食器皿、生活用具到文化用品,甚至还有猫、狗等形态的瓷塑玩具。

其中,代表性产品青白釉印花瓷方瓶呈方形,侈口,束长颈,四方鼓腹,矮圈足,四垂脊,腹部模印牡丹,釉面青中闪白、白中透青。

“大口窑产品品种多样,种类丰富,在我省古代瓷窑中比较罕见。大口窑产品除直接受景德镇湖田窑影响之外,还创新性发挥出自己的特色,在南方瓷窑中清新脱俗,独树一帜。”浦城博物馆馆长吴卫华介绍,大口窑生产的产品范围很广,适应着民间各方面的需求,包括碗、盘、碟、壶、罐等日常饮食器皿,灯盏、香炉等生活用具,水注、砚滴等文化用品。

更令人惊叹的是,当时人们的审美已不再局限于用线条装饰器具,而是以印花、刻花等方式装饰器皿,为这些器皿增添了几许艺术色彩。

“大口窑生产产品以青白瓷器为主,器物胎骨洁白坚韧,质地细洁、坚致,装饰工艺以印花为主,纹饰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吴卫华说。

从保留下来的大口窑产品中可以看到,瓷器的纹饰,常用鱼、莲、婴戏、牡丹、梅花、菊花、缠枝草等图案,工整而不繁杂,疏密有致,不仅鲜活灵动,更蕴含着美好的祝福寓意。

闽北浦城,从黑陶到青白瓷,数千年窑火不断。“4000多年前,在浦城猫耳山,被称为‘中国龙窑鼻祖’的窑炉第一次有了长条形的窑炉形态,大量烧制出的黑衣陶以其过硬品质和美观外表,成为先民们的‘流行爆款’。”浦城县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副主任杨军介绍,唐五代至宋,浦城珠塘窑、瓦窑铺烧制的青釉器、酱釉器,以碗、碟、罐、壶居多,充盈着当时人们的生活。

1000多年前,宋朝人对美学的极致追求,在“薄如纸、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浦城大口窑青白瓷中得到体现。

穿越历史长河,大口窑由盛而衰再涅槃,正在保护中不断传承发展,让更多人认识这一韵泽千年的非遗明珠。

20世纪60年代,大口窑窑址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福建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浦城县博物馆对大口窑进行局部的考古勘探,获取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

2022年,“浦城县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融入山海经神兽和丹桂图案的大口窑青白瓷产品 邱春静 摄

丝路明珠销海外

穿过葱茏的山林,走进浦城县水北街镇黄碧村大口窑遗址的窑山,土夯的泥墙诉说着远古窑火的故事。行走其间,举目尽是形状不一、颜色多变的瓷器碎片,仿佛可见当年“全村三十六座窑,家家出师傅,户户会烧窑”的盛景。

据考,浦城大口窑烧造于北宋中晚期,兴盛于南宋。其窑址西距南浦溪1000米,窑群依山而建,堆积范围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5万平方米。窑址堆积层最厚处约6米,包含大量窑具和瓷器残片。产品年代可分为早、晚二期,早期为南宋中期至元代早期,晚期则为元代中晚期。

“从大口窑遗址的规模不难看出,其产能已不局限于满足本地的需求。”杨军说,近年来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如印尼爪哇群岛、韩国新安沉船的水下考古中,不断有类似大口窑产品的器物出水,印证了以青白瓷著称的大口窑窑址,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占有重要地位。

据悉,在日本博多湾出土的青白瓷器中,模印各种花卉草叶图案的小盒,内壁模印莲瓣纹的碗,底足作兽面形的炉,内底模印双鱼莲花鱼藻纹的盘、碟、洗等器物均是大口窑的常见品种。

当代日本学者矢部良明认为,日本古代的经冢里,往往收藏着小件白瓷或青白瓷作品,如壶、碟、碗、瓶、杯、香炉、水滴之类的小品居多,其绝大部分是12世纪到13世纪前半期的作品,其中以数量见长的小盒,大多数为浦城大口窑所出产。

历史上,伴随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大口窑精美的瓷器经由南浦溪流入闽江,后从福州港、泉州港出海,远销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

1975年,新西兰考古学家、《中国瓷器》一书作者路易·艾黎专程到大口窑考察。日本陶瓷专家、《世界陶瓷全集》作者藤冈了一先生也曾到大口窑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

大口窑窑址出土的印花粉盒 杨军 摄

传承创新有新火

日前,在浦城县丹桂广场举行的“三浦并臻·福满浦城”新春文化大集上,大口窑青白瓷器展位上,有花器、香器、茶器、艺术品摆件,还有龙杯和龙年雕塑作品,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驻足欣赏。

现场,不少小朋友排队参与传统捏塑体验活动,在动手制作中了解浦城大口窑青白瓷文化和传统制作技艺。“我以前只知道大口窑有名气,今天一见,才意外发现原来如此精美,而且产品很有新意,准备带回去送给同事。”在国外工作的李女士春节返乡,对家乡有这样一张亮丽的名片感到很骄傲。

主理展位的“85后”陈雪芳为大口窑青白瓷市级非遗传承人,从小生活在黄碧村,是家族中制作青白瓷的第五代传承人。

2015年,带着对大口窑青白瓷的深切情愫,陈雪芳与爱人李天保一同回到家乡。“那时候,我们转让了在厦门的艺术培训机构,卖了一套房,作为回乡研究大口窑青白瓷的启动资金,没想到,才回祖宅一年,就把启动资金‘烧’了个精光。”陈雪芳笑着说,刚开始,他们执着地研究坯料、釉料、纹饰纹样等所包含的传统技艺,每次开窑,就像开“盲盒”一样,也许能有几件得意之作,也有可能颗粒无收。

伴随着技艺日臻成熟,夫妻俩将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一把茶壶,诗词、绘画与瓷器巧妙融合;一座香炉,再现宋朝清雅且卓越的审美;一盏茶杯,《山海经》中的神兽卧于丹桂花中憨态可掬……

“大口窑青白瓷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如今我们再现传统工艺,烧制的产品不仅受到国内用户认可,也受到不少海外客商的喜爱。”陈雪芳说,2017年到2022年,他们已恢复大口窑古瓷100多种,同时不断推陈出新,累计研发制作500多款新产品。

2021年,他们成功创下世界纪录联合协会世界最薄坯0.28毫米的纪录,丹桂、浦稻天成、“福”文化等系列青白瓷作品也获得多项大奖。

为了让这项珍贵的非遗技艺被更多人所知晓,夫妻二人还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开设公益培训班,开展非遗进校园,并配合举办高技能人才培训班,不遗余力地传播大口窑青白瓷文化,让这一缕来自远古的窑火,赓续,不灭。

无独有偶,浦城县忠信镇的熊文杰也选择回到家乡,为淬炼传世之美贡献力量。

熊文杰原来在德化学习陶瓷制作技艺,还做过出口贸易。“当我踏进家乡的大口窑遗址时,看到不可计数的青白瓷残片,夯入村庄的土墙,嵌入脚下的土地,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合而为一,不免为这千年窑火的沉寂而辛酸。”回忆起返乡的初衷,熊文杰感慨颇深。

“当我把大口窑遗址的照片发到朋友圈的时候,引起陶瓷界友人的广泛关注,追梦大口窑的心也更加躁动起来。”熊文杰说。

回到浦城后,熊文杰积极参与大口窑青白瓷文化的传承、推广,不仅帮助当地申请注册商标保护知识产权,还广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把浦城窑火的历史讲给孩子们听。

2023年4月,“熊文杰大口窑”工作室正式落户浦城。“接下来,我打算从陶瓷制作、直播销售等方面着手,为推动当地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汇智聚力。”熊文杰说。

近年来,浦城县以青白瓷茶器皿为媒介融入南平市茶产业发展大局,高标准规划青白瓷文化创意产业园,该园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项目分为两期建设,包含青白瓷产品研发、各类茶器皿的生产、创意集市等业态功能。

2023年12月,浦城青白瓷文化创意产业园茶器皿生产基地正式投产。眼下,陈雪芳、李天保夫妇已带着团队入驻其间,正忙着将各地定制的标准茶器打包、装箱,发往客户手中。

“入驻生产基地,于我们而言可以说是从小作坊升级到了标准化加工厂。”陈雪芳高兴地说,公司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不仅有宽阔的场地让烧制大口窑青白瓷的72道工序实现一体化,还新装了一条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相信,浦城大口窑青白瓷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