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大厝门面
涵江区梧塘镇九峰村有50多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民居,最有代表性的是方风宝老民居,其龙虎楼楼底是莆仙民居少见的裙裾状基墙。为了让尘封多年的建筑精品恢复原貌,涵江区斥资30万元进行抢救性修缮——
一个小小的乡村,竟然有着50多座老民居建筑精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涵江区梧塘镇九峰村让普查人员“如获至宝”。然而,村里最有代表性、号称“莆田民间第一厝”的一座老民居——方风宝老民居,由于常年无人居住成了弃屋,民居内的珍贵建材和装饰物频频被盗,民居外杂草丛生。目前,涵江区已投入30万元对“莆田民间第一厝”进行抢救性修缮。12月13日,记者来到该村探访。
九峰村村道两旁,现代新房与古典老房相互辉映。记者看到,老房都是莆仙传统民居,外墙红砖红瓦,内部雕梁画栋。天井、古井、旧巷交融出村庄独有韵味。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村里随处可见的老民居,每年都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还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前来考察。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方风宝老民居。只见大厝外侧高耸着红砖砌成的龙虎楼,楼底是莆仙民居少见的裙裾状基墙。墙边正在挖排水沟,村民们挑着担,把清理出来的碎石和泥土堆积在路旁。记者穿过偏门而入,一座气势恢弘的二层半古厝映入眼帘。
龙虎楼墙边正在挖排水沟
院子里堆着沙子,一位女工爬上梯子在清洗墙上的石灰,另一位女工拉着水管在冲洗墙壁,还有几名建筑工人爬上屋顶,在拆卸搭盖的建筑物。
随行的涵江文管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方风宝老民居主屋长58米,宽15米,一楼高6米。建造这座大宅的是富商方秋香三兄弟。当年三兄弟的父亲方风宝在福州开办百货纱布店,而后三兄弟又把产业发展到上海等地,发了大财,便让三弟方文寿留乡负责兴建豪宅。从1940年开始动工建设,工匠日均出工60人以上,整个工期历时3年,工程费用折合大米800吨。这座宅子占地7亩多,设计精巧,共有93间房间,屋前铺有大砖埕。方家财力雄厚,又是亲自监工,对工程质量要求很高。正厝前廊的两根长10.7米、直径0.44米的顶梁柱是从仙游山区采购的原始林木,每株包括运费要花上千块银元。在装饰上,方家特意请莆田前清翰林张琴作画题书,无木不雕,显示出当时精湛的建筑工艺水平。大宅里的彩绘装饰更有着时代和主人身份特征。最有时代意义的是楼上长廊的十幅彩绘画,绘的是杭州西湖十景,可见主人曾把生意做到江浙一带。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座大宅分给村里十几户村民居住。后来村民另盖新屋,早已搬走,大厝外貌雄姿依旧,却因长期无人看管,盗贼多次在夜间潜入偷盗文物。大宅二楼厅堂原本有幅古屏风,后来不翼而飞。一些名家雕刻的木雕被偷拆,一些石浮雕的人头,一去无存,使大厝旧装饰物受到损坏。就连屋主遗留下的旧碗和古家具也被偷偷搬走,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据九峰村支部委员方朝鹏介绍,今年9月以来,市、区领导相继前来调研,提出抢救和保护方风宝民居。区里投入资金后,由村委会牵头,首先整治民居周边环境,在厝后修复了护坡,修建了300米长的排水沟,厝前清除了民居红砖埕里已长到一人多高的杂草,修复了62米长的围墙。此外,对民居门面进行维修,清洗了沾在石雕墙上的石灰,清除了以前乱搭盖的建筑。动工一个月来,涵江文化局领导多次前来指导修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让尘封多年的建筑精品恢复原貌。预计修复工程在春节前可完工,今后还将对民居内的电线路进行改造,以方便为前来参观的人提供照明设施。
(湄洲日报 黄凌燕 通讯员 贾国民 文/图)
清洗沾在墙上的石灰,恢复经典遗存原貌
村庄处处是“豪宅”
九峰村以村后山峰为名,因数字“九”谐音“久”,故命名“九峰”。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如今村里形成4个自然村,有庄、方、黄、甘四大姓。据当地村民介绍,该村族谱记载可查的即有360多年历史。
曾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担任我市普查队队长的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介绍,经普查人员调查,九峰村至少有50多座近现代老民居,年代都集中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为何集中这么多年代统一的“豪宅”?游国鹏查阅相关的志书了解到,在1912年-1913年,九峰村人口增长,人多地少,大批村民外出经商。10多年后,成为富豪的村民纷纷回乡盖大厝,光宗耀祖。一时间,豪宅美屋一座连着一座,在村里拔地而起。
游国鹏说,当年的富豪一边盖屋,一边还在村里做公益。当地商界知名人士方捷辉倡导教育改革,废除村中的私塾,筹集3000银元,盖起两层红砖骑楼校舍,在1941年创办了私立峰山小学,聘请名师,让贫困的子女免费入学。
记者在九峰村看到,当年的红砖骑楼校舍如今是九峰村村部。村支书甘章华说,当时,这座学校教学质量好,名扬全莆田,吸引了许多邻乡的学生来校就读。学生最多时有700多人,6个班级,每班都塞了100多人。为此,教育界当时流传着“莆田有麟峰,梧塘有九峰”之称。 (湄洲日报 黄凌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