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莆田频道 > 文史 > 正文

穿越历史烟尘的莆阳“马帮”

pt.fjsen.com 2014-03-17 09:29   来源:东南网    

图为养马人何庆仙驱马犁田。

   仙游县盖尾镇斜尾村是我市养马专业村。记者抵达村头时,何庆仙老人正赶着一匹白马在犁田。白马高约1.5米,身长2米多,通身雪白,鬓毛直立,远远看上去英姿飒爽。马儿犁田速度一点不比耕牛差,50米长的田地,一两分钟就能犁一趟,何庆仙几乎是跟着马一路小跑。

何庆仙已经养马32年,家中现养着两匹马。“现在养的少了,村里最多时有40多户养马,马儿上百匹,有的一家就养10多匹。”

为何养马的少了?何庆仙说,喂马多数靠草料,偶尔煮点红薯,就是加餐了,一年养马费用只有1000多元,但养马太累,年轻人不太愿意干。十几年前,马儿的数量就剧降,全村只有10多匹。其实养马的收入还不错,除了用来耕田外,也有人到村里请马队帮忙运输。他就牵着马到过仙游大多数的乡镇。每年元宵民俗活动中,马儿更是受欢迎。他家的马去过连江、泉州、厦门等地,每年元宵收入就有五六千元。平常嫁娶仪式中,也有新郎骑着白马去接新娘,马儿几个小时的租金就几百元。

最让何庆仙自豪的是,2003年,电视剧《南少林》在莆田取景,主演吴京还骑过他家的白马。马养久了就特别有感情,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电视剧播出后,当看到自家马儿奋蹄的镜头时,他的心情很是激动。

何庆仙等养马户说,他们已经了解山区工程需要用马的情况,正准备多养几匹马呢。希望当年几十匹马一起行走的场面重现,希望政府能多提供一些用马需求信息。

市农业局畜牧站站长陈智敏提供的资料显示,历史上莆田人爱养马。1991年全市养马数量还居全省首位。但目前莆田已经没有专业马场,只有个别乡村农户零星散养,饲养的马种多为“晋江马”。

记者了解到,莆田有自己的地方马种,叫“洲屿马”,是唐贞元十三年(797年),观察使柳冕从陕西引进,并在小屿设牧监进行饲养。洲屿马体形优美壮观,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属于乘、挽兼用马种。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马是家畜,古人用驾车,晋南渡后乘骑之。洲屿马的主产区在莆田沿海水旱轮作区,特别是忠门、秀屿、笏石、灵川等地均有悠久的饲养历史。民国23年(1934年),莆田马存栏数有9179匹。

1954年,福建省农业厅畜产处对莆田马的特性、养马历史、马的体尺、饲养管理、役用性能等作了详细的调查。调查发现莆田在唐、宋年间均设立几个马场饲养。《莆田市交通志》也记录有,古代莆田地区陆路交通,除驿道外,陆路多为羊肠小路,当时官设驿站、馆、铺均配备马匹用于交通运输,建国初期还成立了车马队。1958年,莆田县城关、濑溪、梧塘、白沙、笏石有5个马车专业队。1965年,仙游县郊尾、枫亭、盖尾、榜头及县陆运合作社相继组织马车专业队,有马车400多辆。但随着机动车运输发展,马运日渐衰落。

马年说马。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地处南方的莆田,竟然有这么多的马儿在我们身边,它们同样坚韧忠诚、任劳任怨。从莆田“马帮”的演变历程中,我们也增强对“奋蹄蓝天下,一骑绝尘中”“大道春风快马,壮怀好梦宏图”的憧憬,加快了前行的步伐。(湄洲日报 黄凌燕 见习记者 陈艳艳 周凌瀚 文/图)

责任编辑:林静
相关新闻
频道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